十九大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随后中国房地产也将迎来大变革! 十九大后中国房地产的走向关系到上至最高决策层最为关注的金融系统安全,下至基层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的头等大事。 从调到控,将房地产控制到既能固化货币,防止大量超发货币进入流通流域,导致过度的通货膨胀,又能有效去金融杠杆,将货币有序引导进入实体经济的区间,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完成供给侧改革,是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新的智慧考量。 从经济的发动机到系统的稳定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发动机! 这30多年,中国经济能持续高速发展,最为核心的因素是投资拉动。而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实现了国内各种资源的定价和兑价,是中国经济发展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的基本元素。土地价值和价格的确定,给其他人力、资本、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提供了市场参照系。 1998年-2015年间,中国的土地出让金数据大致为26.87万亿。国土资源部今年2月13日发布2016年国土资源主要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20.82万公顷,合同成交价款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今年1至10月,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3.04万亿元,同比增加约43%。 换句话说,从1998年至今,中国各地方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大约为33.5万亿元。 不仅如此,中国房地产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同时,还未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的税收来源。按照房产开发的成本构成大致比例,土地出让金和税收成本将占到整个房价成本的50%左右,其中土地出让金约占比3成,以此推断从1998年至今,中国房地产行业为各级政府带来的税收大致为21-25万亿之间,加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直接给中国经济提供了超过54万亿的庞大资金规模。 这些资金被广泛运用到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构造、科技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几乎所有领域,是各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绝对主要来源。 可以说,在过去的30多年里,没有房地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地方经济的腾飞,更不可能为中央建立其他各高科技产业链和中国民族工业的改制和再造提供市场基础和物质基础。 1985年,中国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当年其GDP仅为9098亿元。到2016年,中国的GDP已经高达74.4万亿元,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2581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44214亿元,这还不包括房地产的关联行业。可见,正是中国房地产提供的原始动力,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飞冲天的机会。也可以说,房地产是撬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杠杆。 然而,随着中国房地产的规模不断膨胀,房地产价格飙升带来的资产泡沫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金融系统性风险也在不断加剧。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最高决策层对经济决策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房地产的历史使命从经济的发动机逐步向经济系统的稳定器过度。稳定房地产就是稳定中国经济的大局,就是为中国14亿普通百姓30多年财富积累提供基本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后,中国房地产这种经济系统的稳定器的职能将会被不断强化。 稳定房地产,是要让中国房地产在可控的区间运行。具体讲,就是适度的发展规模,适度的金融杠杆,适度的价格波动,适度的利润诉求。这个适度,主要是指中央最高决策层和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接受,不至于造成金融系统性风险,实体经济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一句话,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必须回归本质,满足基本需求,削弱其作为经济拉动工具和金融工具的衍生属性。 从金融属性到居住属性的快速转变 金融属性,是目前中国房地产的主要属性,没有金融就没有中国房地产的今天! 过去的30年里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没有资本的支持,通过自身项目的利润滚动发展,逐步壮大了规模,最后成为地产上市企业。即使没有上市的的房企,也逐步娴熟的运用金融工具,按照金融控股集团的模本来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但是,当时间指向十九大之后,房地产开发商企图依靠自身滚动发展来壮大规模的市场机会早已经不可能再有。如果不能完成与资本市场对接,成为上市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就丧失了做大规模的可能。 要么成为寡头,要么死掉!中国房地产企业没有任何中间道路可走。有人预测,本轮市场血拼、残酷并购之后,全国数万家开发企业将会所剩无几。实际上,在目前的土地竞拍中,已经很少见到中小房企的身影,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土地出让金让中小开发商不得不选择离场。 因此,但凡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在争先恐后的向着资本市场奔,或在证监会排队过会、或借壳,削破脑袋,一门心思上市。因为只有上了市,房地产开发商才能更好的与金融市场进行无缝对接,从而进行规模扩张。 中国房地产正在完成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度,寡头时代正在来临!作为金融工具的房地产,其规模无限扩大的趋势已经让最高决策层紧张。 11月3日,住建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部署规范购房融资行为,加强房地产领域反洗钱工作,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距离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仅半个月时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即告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了主要职责,安排了近期重点工作。金融委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金融委定位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 十九大后,金融稳定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杠杆,房地产发展的金融杠杆将不断收缩。这意味着整个中国房地产开发速度将被迫放缓。放缓意味着土地市场收缩,土地招拍的附加条件增大,商品房供应量萎缩。相应抑制需求的措施也会密集出台,比如限购、销售,打击违规资金进入房地产流通领域。 房子的居住属性被边缘化,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存在的最大问题。去金融杠杆,打击投机性购房,就是要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 去年12月21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类调控,地方为主,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策并举,形成长远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随后,在每一次最高决策层的重要会议上,习近平都会重申这一重要论述,十九大也不例外。 所以,别去怀疑最高决策层关于中国房地产从金融向地产转型的信心和决心,早点结束无限扩大规模的幻想,结束地产金融寡头之梦。 中国房地产界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弯道超车、玩银行的传统思维将会很快被终结。也许,十年、二十年后,人们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量力而行。 增大供给 控制规模 十九大后,中国房地产开始走钢丝,重点不在速度,在于平衡和安全! 未来五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工作有三个要点: 一是围绕房屋的居住属性,不断增大供给,缓解正在出现的供需矛盾; 二是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滚动发展模式,持续去金融杠杆,直到房地产回归行业本质,完全不具备对经济系统的破坏性; 三是,在这一增大房地产供给,控制房地产发展规模的转型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不下滑,房地产价格在可控的区间波动,以确保普通百姓30多年来获得的改革红利不收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