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商资讯】30万亿大撤退!开发商傻了!不懂金融,怎么玩得好房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7-12-10 10:46
大惊失色的意思 诺斯克尔 欧比斯疾走 爬走网络 派瑞坦 攀枝花市三十二中 鹏城陈鹏 鹏城艳 鹏程狗友 碰碰哥 霹雳扫毒

【道商资讯】30万亿大撤退!开发商傻了!不懂金融,怎么玩得好房地产?

2017-05-24 14:15 来源:文顺工作室 贷款 /房地产 /利率

原标题:【道商资讯】30万亿大撤退!开发商傻了!不懂金融,怎么玩得好房地产?

30万亿资金大撤退!开发商傻了

在国家发改委停止审批开发商境外发债,截断房企重要“粮道”之后。证监会、银监会也出手了,这次后果更严重!

5月19日,证监会在每周五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所谓‘通道业务’”。再加上银监会的类似规定,最终将有至少30万亿资金受到影响,而房企可能首当其冲。

所谓“通道业务”,其实就是银行资金逃避央行、银监会的监管,打擦边球,借用信托公司、券商、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等渠道,以进入贷款限制的领域和企业,把资产转移到表外,谋求较高收益。

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崛起、银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之后,银行面临激烈的竞争。为了支付越来越高的资金成本,保证市场占有率,大家竞相通过“通道业务”规避监管,进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

一笔典型的通道业务是这样的:

房企甲,准备去拿一块土地,缺少资金。于是,券商乙就设立了一个资管产品,投资于甲的项目,设定回报率和期限。然后找到银行丙,由银行丙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购买券商乙的资管产品。于是,银行丙的一笔资金,就这样绕过了监管,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券商乙的资管产品,事实上由银行丙来操纵,后者是实际监控者。乙只提供通道,收取费用。最终丙是跟甲对接的。但如果甲出现了违约,这时候责任就比较模糊,券商乙的责任很难认定。而房企甲和银行丙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同。

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可能复杂的多。往往是银行理财产品买了一项券商资管产品,券商资管产品又买了基金的资管产品,基金的又买了信托的,最终的底层资产到底是土地、房屋,还是高科技项目,钱是给了房企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都说不清楚了。这就是所谓的层层嵌套,很难实现穿透式监管。

根据公开报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之外的各种资管产品规模如下:

1、公募基金资管产品 9.3万亿;

2、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 16.36万亿;

3、券商资管产品 18.77万亿;

4、期货公司资管产品 0.3万亿;

5、私募基金资管产品 8.75万亿;

6、信托资管产品 20万亿。

上述资管产品的总规模超过了73万亿,其中大约有一半是通道业务。光大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发布报告,称截到2015年底通道业务的规模是26万亿。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目前通道业务的总量在30万亿以上,应该未超过35万亿。当然,由于存在层层嵌套的现象,这些通道业务有重复计算的现象。

证监会管理尺度的收紧,将管住上述6类通道业务的前5类;银监会的6号文和46号文,则可以管住信托类的通道业务。

也就是说,通道业务的冬天到来了。如果银行资金需要购买券商、信托等的资管产品,则应该由券商、信托等机构切实承担监管的权责,而不能简单地“出租通道”,最后造成监控真空和难以问责。

擦边球没有办法打了,30万亿的“通道业务”性质也发生了巨变,所以规模必将减少。而通道业务的最大资金融入方,则是房企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换句话说,“通道业务”其实是“大基建+房地产”的奶瓶、粮道。有这个渠道存在,中国的经济转型就无法真正实现,改革就是空话,降低房价也几乎不可能。

如果切断“通道业务”,房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大的灰色融资渠道将被切断。房企资金紧张了,就不可能去拿地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不到钱,就很难去搞土地开发的“三平一通”、“四平一通”。

当然,“通道业务”禁止之后,在证券市场里兴风作浪的“举牌者”也将底气顿失。至于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业务都将出现萎缩,利润将出现下滑。

楼市最大麻烦:“真加息”要来了!

“真加息”,或许真的要来了!

此前,央行一直通过上调逆回购、MLF等利率走廊中的利率,走变相加息路线。而今天,一件过去43个月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大事暗示,接下来央行或者商业银行也许就要动真格的了!

暴哥所说的这件大事是:从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PR)机制正式运行以来,时隔43个月之后,1年期上海同业间拆借利率(Shibor)第一次超过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LPR)!

根据中国银行贷款基础利率(LPR)历史数据,2013年10月28的时候贷款基准利率的数字如下:

中国银行贷款基础利率(LPR)

同期,1年期上海同业间拆借利率(Shibor)的数字是这样的:

1年期Shibor

所谓贷款基准利率,从官方给出的解释来看是9大商业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组团给出对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所有利率(包括房贷利率)都是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增减得来的。

从本质上来说,贷款基准利率和央行给出的贷款利率不同,是一种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的市场利率。

不过,尽管名义上是随行就市,但实际上从历史数据走势来看,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化基本上是受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导。

每一次央行降息之后,贷款基准利率便会立即跟进:

中国银行贷款基础利率(LPR)历史数据变化:

贷款基础利率从发布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的通道,这也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处于比较宽松的周期有关。

尽管,贷款基础利率一直在下跌,但是和1年期Shibor相比,自始至终都是高于1年期Shibor的。

贷款基础利率长期高于1年期Shibor也挺好理解。

Shibor是目前利率走廊体系中的市场基准利率,是反映市场流动性的最基本指标,也是最市场化的资金价格。既然是市场基准利率,考虑到银行从事的是资金的“低买高卖”,因而符合商业逻辑的应该是市场贷款利率(LPR)高于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也就是可以粗劣的理解为一件商品的成本价(Shibor)应该低于售价(LPR)。

在贷款基础利率和上海同业间拆借利率出现倒挂的情况下,结合目前的央行货币政策以及1年来1年期Shibor的走势,如果不上调贷款基础利率,那么其和1年期Shibor之间的利差很可能会越变越大!

上面暴哥说了,贷款基础利率,尽管是名义上的市场利率,但是其实受到央行的巨大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央行不上调传统意义上的存贷款利率,那么商业银行很难自主加息。

央行人民币贷款利率

话又说回来,2013年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实行市场化机制,那么从道理上讲,9大商业银行是可以集体上调贷款基准利率的。

不过,无论是央行动手还是商业银行动手,未来可以预期的是,贷款利率整体上调很可能已经不会太远了,也就是说“真加息”周期可能就要开启了。

既然贷款基准利率会上调,那么根据贷款基准利率增减而来的(中长期贷款)房贷利率也势必会跟随上调!

那么利率究竟会提高和何种地步呢?暴哥看有观点说,因为美联储的利率目标是3%到3.5%,也就是接下来几年加息八次,所以我们中国也得跟随美联储加8次。这个逻辑不能说错,但有一些太片面。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