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晚间,北京住建委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自住房改为共有产权住房。而早在2014年4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住房保障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黄石为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 北京也成为继江苏淮安、上海之后,国内第三个出台共有产权住房的专门文件的城市,而国外诸如英国、新加坡更是早有类似的尝试。 相对以往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有两个亮点,其一,非北京户籍的“新北京人”的分配比例达到了30%。其二,在转让规则上,共有产权住房不满5年的,不允许转让房屋产权份额,满5年的,可按市场价格转让所购房屋产权份额。 综合来看,北京市这次推出的“共有产权房”其实是具有一定保障性质的普通商品房,其最大的特点是政府和购买人共同享有房屋的所有权,并在转让、出租等方面相对于一般商品房有一定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末,北京常住外来人口807.5万人,5年以上纳税人口未知。而今年四月份北京发布的规划,未来五年自住型商品房将供地1020公顷,拟建25万套房,也就是说,新北京人是每年1.5万套。即使满足条件共有产权住房的人口没有800万,可是这个数据,也会让人忧虑是否满足条件也难以买到共有产权住房,这个政策效果是否显著? 对此,凤凰财经专访了“中国房地产之父”、原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解读这一政策。 “中国房地产之父”、原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 孟晓苏观点精粹: 1、北京刚刚发布的共有产权房的政策,是一个好政策,这样的政策既没有打破商品房的定价体系,维护了房价的稳定,又能够使夹心层住上房子。 2、不能认为800万流动人口都是没房住的。住房供给除了增量,还有巨大的存量。这些存量不光是可以居住,还可以买卖。 现在我们在城市建设用地,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方面控制得太厉害了。不是没地,是拿地不盖房,这些问题是规划思路上的问题,它不是建设部门的事情,是规划部门的事情。 3、即使房价下跌的城市也可以推广共有产权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与房价上涨下跌没有关系。 4、共有产权房应该说是房改方案之后在产权制度上的又一个创新,比别的创造都要好。它的创新是各方受益,没有失败者。我把共有产权房当做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把共有产权房当成是北京的供给侧改革迈出的一步。 5、共有产权房会面临两方面风险:道德风险和继承权问题。 6、限购只是解决一时,只是把需求压住了,同时供应量需要扩大,不能老限购下去。 7、房地产去年有风险,目前没有风险。 8、即使是刚需族来说,拥有一套房子,房价上涨也是有利的,增加房子的价值含量,比如老了就可以抵押贷款等。 9、不建议卖房炒股。中国大部分的家庭财富是房产,有闲钱可以去炒股票,但房子是老百姓的本钱,把本钱卖了压进去,说不定没了。 凤凰财经记者:您怎么看北京共有产权住房这个政策? 孟晓苏:北京刚刚发布的共有产权房的政策是一个好政策。最近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也为共有产权房的实现做了多次努力。这个政策最初是2007年从江苏淮安开始试行的,接着在2013年到上海推广。记得那年我到上海,有关领导告诉我,共有产权房就是让夹心层的百姓能用比较低的价格住上房子,同时还不影响商品房的价格。 夹心层指的是买不起商品房但是又不是保障房享受对象的人群。他们可能是白领,不是低收入者,更不是领取城市低保者,但也买不起商品房。 本来这一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很难解决,现在通过共有产权房的政策就能解决了。这个政策很好,我认为要给它扎上根,希望它把原来一些混乱的家庭解决住房的问题统一起来,慢慢走上共有产权房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