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圈中上等者当属被仰首封神的李嘉诚,连续二十载稳居香港首富,稳坐钓鱼台。回顾其成功轨迹,几乎都是在重要的节点判断对未来的大势,并踩对节奏,从而平步青云。比如: 1960年代,香港左派暴动,社会动荡,低价暴跌,李嘉诚看好香港的未来,大肆收购土地,后来香港的地价就不用多说了。1980年代,油价危机,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半数权益,后油价开启长期上涨趋势。2015年李嘉诚撤资的消息甚嚣尘上,引来诸多非议,其中有人断言李嘉诚老了,判断失误了。2016年内地房地产市场暴涨,众人纷纷扬言,早就说了李嘉诚老了,错过了一波主升浪。但是,出海四大天王,万达、复兴、安邦和海航,突然天降神怒,传出被抽贷,遭遇股债双杀。现在命运迥异,安邦刚刚宣布被接管,万达断臂求生,而海航还在缩罩杯,只有复兴才平稳落地。 而在今年春节后,众人才彻底回过神,当时走的时机是多么精妙,才深刻理解了李嘉诚说过,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含义。 实际上,在商言商,李嘉诚从2013年就开启了他的资产撤离之路。当时房地产市场还在调控中,开发商都在艰难度日,减仓算是顺势而为。当然,更钦佩其嗅觉之敏感,令人折服。 姜还是老的辣,挥一挥衣袖,还带走许多云彩。如果将中国首富分成两类,一个叫李嘉诚,另一个叫其他首富。 2、 万建林和巨头房企们 房产圈次之者便是曾经的一哥和现在争一哥的几个民企地产了。 在一个行业中能做到或曾做到行业第一的,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换句话说,房企都在一样的环境中,而有些就能借助大势,顺势做大,这也是功夫。 万达的王首富,也雄踞了几年的首富榜首,许加印2017年也凭借恒大股票的数倍涨幅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碧桂园的杨国强也誓争宇宙第一房企。这些巨头能在万千房企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已是首屈一指了。 但是,比之李嘉诚,还是稍逊风骚,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如前首富万建林,一着不慎,差点满盘皆输。在去年,突然就传出抽贷风波,就当众人以为王首富落花流水春去也时。王首富果敢地断臂求生,不久就达成了出让方案: 1)富力地产以199.06亿元收购该77家城市酒店全部股权。 2)融创中国以438.44亿元收购前述十三个文旅项目的91%股权,并由交割后项目承担现有全部贷款约454亿元。 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就是企业的掌舵者,即使不能神如李嘉诚,永远保持正确航线,但即使前面遇到冰山,也能临危不惧,正确应对。王首富就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巨轮调头的戏,现在转身,又把重心放回国内,拾起了足球,做起扶贫。 在旁人看来,王首富是被动卸杠杆,三维也廋了一圈,但是,在现在房地产冬天环境下,卸了杠杆的王首富或许塞翁失马呢? 不信,巨头房企就在使出吃奶的力气卖房了。 在往年的销售淡季,前三房企就卖出了过千亿,碧桂园、中国恒大和万科的增速分别是36%、64%和20%,背后的全员营销是主要的助推力。 比如,恒大所有楼盘都进行了大力度打折促销,而且还搞起了全员营销,要求员工拉人头注册恒房通APP(恒大一款营销软件),而且还要求所有员工带人看房,带看房的人数2月份要求的10人增加到50人到100人不等。 恒大员工12.7万人,保守按每名员工平均带50人看房计算,则在3月份,全国约有635万人看过恒大的盘。从年龄构成看,2016年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也就是说,3月份有0.7%的适龄劳动人口要去看恒大的盘,不得不服。 这个周末,我也成了一个“托”,基本流程就是到场签名字或者登记,再赶赴下一个楼盘。 很明显,如此这般一是为了冲量,更是为了加快周转,回笼资金,储藏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房地产寒冬。 3、小房企 在行业寒冬期,too big too fail的巨头尚且要竭尽全力,全员营销。中小房企多舛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没有捉住顺周期的契机扩大规模,机会转瞬即逝,可以说是最次等者了。后知后觉到如此地步,只能在寒冬时节买单了。面对严酷的环境,基本毫无反击之力。拿地方面,一众大佬巨头是碾压式。而资金成本方面,缺乏规模背书,只能咬牙拿贵点的资金,而周转一慢下来,那就是致命的打击。 即便项目成功开发卖出去了,拿地没有优势,也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以,这个冬天会很难过,大概率提前卖身是中小房企的不错的出路了,否则,逆势之下,可能结局是现金流枯竭,倒地而亡。所以说,集中度持续上升,仍将是未来房地产的主旋律。 ▌尾声: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逃不开周期,这是宿命。 但不乏如李嘉诚等智者,能把握住周期的脉搏,游刃有余,能创业,也能守业。次之者,则命运迥异,或重演大清胡雪岩的结局,也有能熬到下一轮周期的,但终究还是逃不开周期的轮回。最次之者,则命运多舛。 |
- 上一篇:金地前两月业绩同比下滑超两成
- 下一篇:西安长租公寓月租金差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