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 ▏房地产风险:周小川留下未写完的答案 2018-03-09 20:30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社 房地产 /两会 /央行 原标题:两会特稿 ▏房地产风险:周小川留下未写完的答案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中房报记者 马琳 李燕星 驻两会报道 会议结束,记者蜂拥至主席台,夹杂着高低不同声音的问题袭向周小川,这种场面对任何被采访者都是盛情难却,又不敢逗留。 周小川稍作停留转过头微笑着回应记者,“下次再说,下次再说。” “下次没有机会了。”记者们喊道。周小川转身欲要离场。 在步出会场前一刻,一位不甘心的记者大喊“谁是你的接班人”?周小川转过身满脸笑着说:“你猜啊。” 没有得到答案的这个记者追问,“不能再叫大家猜了”。周小川没有再接话,快步离开了会场。 这是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易纲,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结束后发生的一个个插曲。 今年70岁的周小川2002年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截至目前是在任时间最长的央行行长。关于央行下一位行长,目前至少有四种版本,最新的版本之一是或者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人民银行行长的格局,因为当前三大战役之一就是防范金融风险。 “百万亿先生”与房地产 记者会刚拉开,拿到第一个提问的记者抛出问题:“周行长,在您的行长生涯里有哪些您觉得特别难忘的事情?” 周小川回答说,这么多年在金融系统工作,事情太多了,所以很难挑出来说哪件重要,哪件不重要。“我觉得跟大家在一起做金融改革开放的工作,向前推进,是很有幸的一件事。” 这次发布会上,周小川延续了他历次两会答记者问的风格,坦诚回应记者们关心的金融热点问题。 今年70岁的周小川2002年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至今已有16个年头,截至目前是在任时间最长的央行行长。一般相信他将在本次两会后卸任。 任职期间,周小川获得两个称呼,“人民币先生”和“百万亿先生”。英国媒体评价称,这两个褒贬迥异的称呼,或许正显示出作为技术官员的周小川在改革中面临的窘困,这或许也是中国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最好的记录与镜鉴。 和其他两会记者会一样,房地产还是绕不开的问答热点题目。对有记者提出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和信贷收紧问题,周小川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身边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做了回应,“人民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审慎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我国的房地产信贷质量总体上良好,房地产金融风险是可控的。当然,我们也关注到个人住房贷款、家庭部门杠杆率增长速度有点快,个别的房地产企业可能在财务方面比较激进,会有一些风险,这些我们都在密切关注。”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周小川在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已多次表达了观点。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7年11月4日晚上,央行在官网发布了周小川的一篇署名文章,标题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篇文章论述了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并提出了对策。这篇5500字左右的文章里,63次提到了“风险”,43次提到了“监管”,31次提到了“改革”,21次提到了“开放”。 关于市场最关注的房地产话题,他的重要判断是,“房地产存在泡沫”。他在文章里说:2015年年中的股市异常波动,以及一些城市出现房地产价格泡沫化,就与场外配资、债券结构化嵌套和房地产信贷过快发展等加杠杆行为直接相关。此外,周小川还认为“房地产信贷增长过快”。 这应该是近年来周小川少有的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表态。 这样的言论还出现在去年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周小川在提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时表示,“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断综合施策,补短板、去杠杆、警惕并防控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泡沫等风险。” 对于房地产行业风险问题,他还曾用过一个词,“明斯基时刻要警惕,房地产不能乐观过头”。 这些声音的背后,是经济新常态的调整,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增长;是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失衡的冲突;是2015年以来房贷的大跃进。 交锋“房贷闯的祸” 对于房贷闯祸,舆情甚是汹涌。外界认为2015年以来推升房价的火箭式上涨的原因更多是来自货币市场的宽松,尤其是住房贷款的大跃进。相关机构估算,从2014年四季度到2017年三季度新增房贷上,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了10万亿元的居民住房贷款,即3年时间中国居民住房贷款余额翻倍。 面对外界的质疑,周小川之前在2017年3月份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货币政策的‘度’”分论坛上提到,很多人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通胀和资产泡沫,其实这不是预期的后果。 周小川说他曾在央行的圈子进行过很多讨论,他们说,“我们不应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通胀和资产泡沫。这其实不是预期的后果。”他指出,过去的经验表明,当货币政策宽松,很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或者导致某些资产泡沫,金融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或者其他资产泡沫。 这应该算是周小川对市场质疑的一个回应。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有记者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在2016年全国新增贷款总数是12.65万亿元,其中5.68万亿元用于住房贷款,占比40%,这个比例是不是太高了”,周小川当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讲了另外一番道理,他说房地产贷款看起来是用于购房,但实际上支付给开发商以后,开发商会把它再一次地支付到其他的整个产业链里去。比如,会用来支付工程款、用来购买原材料。因为房地产市场是上游产业,整个产业链很长,对下游经济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这个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住房贷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至于40%的比例高了还是低了,其实已经不重要。 现在,在金融风险防范的底线下,房地产风险防范变得颇为关键,又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