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股市异常波动相比,债市去杠杆带来的波动较为温和。2016年上半年,部分机构大举加杠杆买债,债券市场如火如荼。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向下突破2.7%,国开债收益率也一度降至3%边缘。2016年10月下旬以来,随着对资金面收紧的担忧以及证监会下调利率债、信用债杠杆上限的举措,债市出现数次恐慌性下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3.6%,债市杠杆的重要指标——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额也在短期急速下降。 国际风险传递明显,可能造成金融动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程度提高,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趋于复杂化,在当前“四高”(即高杠杆、高资产价格、高市场波动以及高风险)的国际金融形势下,国际风险传递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4月关于“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的讲话中提到,金融危机外溢性凸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较多,例如: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2015-2017年分别启动一次加息,并从2017年10月起正式启动缩表计划。同时,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或面临调整,发达经济体不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出现拐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造成的影响有二:一是美债收益率提升,驱动资本外流,可能会造成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流动性风险加剧;二是被动加息,使得我国利率下行空间受到制约,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金融机构混业增强,监管难度持续提高 在金融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机构相互渗透,混业合作的密切程度远远超出过往。在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下,各机构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违法、违规、违章”等事件屡有发生,通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的现象层出不穷,监管难度持续加大。 监管套利是金融机构通过违反监管制度或监管指标要求来获取收益的套利行为。如商业银行通过各类资管计划(包括券商、基金、信托、保险、期货等)违规转让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或虚假出表,人为调节信用风险监管指标;或通过卖出回购或以表内资产设立附回购协议的财产权信托等模式,将金融资产违规出表或转换资产形态以达到调节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空转套利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多种业务使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未流向实体经济或通过拉长融资链条后再流向实体经济来获取收益的套利行为。如通过同业投资充当“通道”赚取费用,拉长融资链条、造成资金低效空转、企业负担加大。关联套利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利用所掌握的关联方或附属机构资源,通过设计交易结构、模糊关联关系和交易背景等形式,规避监管获取利益的套利行为。 由于监管套利,在金融机构联动增强、合作深入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在对风险进行把控和摸底时,并不一定能掌握实际风险的全貌,更无法据此作出应对措施和抉择。在监管部门分离和缺乏交流的前提下,很多风险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被重视,而当这些风险暴露后,单靠一个监管部门又难以全局性、系统性地将其解决。如何构建全局性的思维和机制,是当前监管协调的困境。 课题牵头单位:国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 摘自:《2017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 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 责任编辑:何凯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