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轻资产策略是不少房企转型时会采用的模式,但如何才能释放优质商业资产的价值,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短期来看,抛售物业可以保持企业账面不亏损,但如何应对物业减少带来的租金收入同步下滑,如何长久保持公司的持续盈利水平,这都并非易事。其实,不少房企选择走轻资产路线往往是被迫的:一方面可能自身发展落后于行业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可能在融资规模和能力方面受到明显限制。 “而中小房企财务成本高、金融能力差则是不争的事实。财务成本高无法应对长周期,也无法通过旧改等方式拿地。拿不到新的土地,就没有新的项目。结局就是,中小房企正在逐渐被赶出一线城市。”明源地产研究院指出。 克而瑞也指出,在土地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其已成为影响房企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土地或者房屋升值速度低于资金成本的时候,企业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减弱。 由此,这些曾经在行业内占据一定地位的企业,不少已逐步放弃规模,转向特色地产领域、开启商业调整等,形成了“非典型”房企“花式”求生存的局面。 不过,上述办法对于中小房企而言根本行不通。 2017年处置109亿资产 瑞安房地产为何舍“大”求“小”? “如果中小房企不追求规模,那么进军细分市场,即必须提高市场辨识度,的确是必经之路。”薛建雄指出。 中小企业的破局法是否“无钱、无地、无人”,房企就真的无路可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些企业的做法就能给行业带来启迪。 土地市场层面,明源地产研究院的研究就指出,拿地规则变化,一些地块门槛升高,中小房企根本没有资格拿地;同时,融资渠道逐步收紧,中小房企融资手段有限,没有钱拿地。 “一些中小房企项目偏少,卖掉可能亏本,留着则占用大量资金,所以他们手里根本就没钱。”资深地产专家薛建雄道出了一类小型企业的困惑。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自持物业的抛售。 薛建雄告诉记者,房企一旦自持物业,势必会沉淀大量资金,在REITs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要做大规模就要不断地加杠杆。 老牌港资房企瑞安也在2017年频繁出手,接连出售大连天地、海创智天地及杨浦物业49%股权、上海瑞虹新城21.4%股权及重庆天地79.2%股权等多处物业。 其进一步指出,有信用背书的房企,往往凭借低成本融资不断加杠杆。而规模做大以后,通过规模效应以及增量价值获得高收益,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能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在保证出租率的同时,将租金收入证券化,打包成金融产品,获得现金流,进行其他项目的开发、经营等。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退出房地产市场,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浙江广夏、海德股份等。 延伸阅读: 即使是在长租公寓领域,“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几乎所有开发商进入长租公寓的目标都是一样的——3年10万间。也就是说大家都意识到,即便持有经营物业,同样也是需要规模的,即用规模来支撑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