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内经济的转型、限购限贷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购地监管力度加大,房地产行业总体降温,市场环境显得更为复杂。对于企业而言,过去“买买买”与“卖卖卖”的传统发展路径愈发艰难,已无法满足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需求。为了谋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有些房企转入其他领域争食,会更显优势。 朗诗利用在绿色建筑领域积累的能力、经验、品牌以及差异化产品等竞争优势,与资源互补的金融机构、开发商合作,能够将以轻资产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持续下去,从30%的(平均)项目股权占比中,保证风险和利润的平衡。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曾健辉 根据克而瑞数据,当TOP10(销售额1500亿元)房企占比达到35%,剩下的企业或只有一半的市场空间可以分食,后序列位的企业,几乎已经没有和第一梯队企业“掰腕子”的可能。 实际上,除朗诗以外,华夏幸福、河南建业,甚至万达,都是如此选择的。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总体来看,上市公司抛售大宗物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去房地产化”;其二是降低负债水平,提升业绩并优化业务。 朗诗的整体情况在当前的中型企业中实属乐观。而伴随朗诗的特色标签也一直很明晰,即“绿色”。 以朗诗为例,2017年其销售额为320.53亿元,同比增长1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朗诗净负债率在1年中由102%降至49%;核心净利9.3亿元也同比增长了130%。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告诉记者,未来房地产市场份额将被大型房企及正在急速成长的中型房企所占据,中小型房企将逐步退出市场。 薛建雄认为,在政策迭出的背景下,房企流动性及抗风险的要求更高了。有些房企为了增加抗风险能力,出售部分物业或股权在所难免。 “规模+杠杆”依然是房企生存之道即使是抛售物业,或许也只能解一时之渴,后续无论是拿地、加杠杆,还是运营,留给中小企业的空间都越来越小。 CFP图 “强者愈强”,这几乎已是当前房地产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但当聚光灯汇聚在金字塔尖的万亿企业、千亿企业身上时,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行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以上的房企高达17家;超过500亿元规模的企业达34家,绝对数值并不高,行业内更多的是年业绩量不足300亿元的企业,其中100亿~300亿元区间的企业就有77家,市场上不足500亿元规模的房企数量有上百家。 他指出,房地产市场又将掀起一波并购潮,大型企业兼并中小型企业,中型企业也通过兼并小型企业迅速增长。政府对于个人购房施行限购限贷政策,一手土地市场招拍挂的拿地门槛提高,对房企的规模及资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4年出售超5个地产项目的SOHO中国,已套现或达340亿元。 同时,“规模”在当前市场上依然重要,这也从侧面印证着“加杠杆”的作用。 薛建雄认为,中小房企都是区域型公司。如果房企没有全国布局的能力,那么企业一定要区域集中,集中优势资源,让别人进不来。 中型企业“卖身求生”在所难免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17年业绩规模在100亿~5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达102家,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各不相同。 “中小房企在人力上不占优势,其次品牌影响力不够,而且中小房企的员工流失严重。”一家上市公司房企老总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他们几百亿元规模的房企,一年里中下层员工流失率高达30%。也就是说,1万名员工的公司每年要换30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