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事儿挺多也挺乱,楼市的风向也是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就差掀桌子翻脸不认人。 比说说棚改货币化,原本是地方政府极力推进,一个急刹车,突然传出棚改贷款一刀切的消息。 这背后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接下来房价又会怎么样?
翻译过来就是棚改没有被叫停,但是棚改资金收紧了,棚改货币化面临调整。 棚改,全称棚户区改造,简单地说就是对危房进行拆迁重建。 棚改的补偿安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物安置,另一种是货币化安置。 棚改早期的安置方式多为实物安置,拆房补房,直到最近几年,货币化安置才成为主流,也就是拆房补钱。 为什么要选择拆房补钱的方式进行棚改?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棚改货币化可以人为创造购房需求。 房子被拆,拆迁户没地方住,拿着补偿款去买房,大量购房需求就会被激活。 只要用高于市面价格进行补偿,拆迁户就乐意拿着钱走人。 在购房人气不足的三四线城市,地方特别热衷于棚改货币化,因为货币化可以让楼市变得火爆。 在大量购房需求刺激下,房价和需求全面上涨,看到楼市一片火热,开发商会热衷于拿地,地方卖地的收入会不断增加。 一来库存去掉了,二来地方增收了,这就是所谓的“涨价去库存”。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棚改货币化对商品房去库存的面积占住宅销售面积近20%,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占到40%。 说一句并不过分的话,棚改货币化就是三四线楼市的救命稻草。
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7年,棚改货币化比例从9%提升至60%,江苏22个县的棚改货币化比例甚至已经达到了100%。 地方在不断提高棚改货币化比例,但是随着房子涨价,货币化成本越来越高。 这么大的一笔钱,地方又是从哪里拿出来的? 目前,棚改的钱主要来自三个地方,财政拨款的比例占13%左右,政策性银行贷款的比例占80%左右,其他贷款占7%左右。 简单地说,地方棚改的钱几乎都是向政策性银行借的,其中以国开行为主。 但是政策性银行的棚改资金是向央妈借的,说到底,棚改的钱就是央妈借出去的。 简单地说,央妈通过一个名为抵押补充贷款PSL的货币工具,借钱给政策性银行,再由政策性把这笔钱借给地方进行棚改。 截至2018年5月末,央妈的抵押补充贷款余额是3.1万亿元,地方棚改总投入累计超过4万亿元。 4万亿元是什么概念?2008年次贷危机,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也只是用了4万亿元。 而且央妈口袋里借出去的钱并不是普通的钱,都是基础货币,也就是说PSL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完全不符合现在的货币政策定调:「控制货币总量,降准释放存量」。 特别是3.1万亿元的基础货币,算上货币乘数,最终在经济上会表现多达15万亿元之多,这才是三四线房价飙升的最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目前楼市调控已经深入三四线城市,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卖地。 过去,央妈通过借钱给国开行,国开行借钱给地方,地方通过货币化刺激房价,卖地后把钱还给国开行,国开行再还钱给央妈,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链闭环。 如果其中一环出了问题,资金链就会断了。 因为地方的棚改融资是不计入政府三类债务的,所以无法通过地方债置换的方式续命,属于隐性债务。 这么庞大的债务一旦到期,卖不了地又不能强行续命,地方会怎么样? 所以棚改货币化不得不叫停,因为外有猛虎步步紧逼。
如果说房子从卖地到最后销售一共赚到100元的利润,那么这100元的利润是怎么分配的? 开发商可以拿到20元,产业链上的人可以拿到20元,金融体系可以拿到20元,剩下的40元都是地方的。 说到底,在经济发展没有找到可以替换房地产之前,地方才是最害怕房价大跌。 所以棚改货币化被叫停了,很快就会有新的套路出现,比如说6月20日天津(楼盘)成功发行棚改专项债券。 所以,你说房价到底会不会跌呢? 种种迹象表明,以前大家选择赌国运,现在却选择和国家对赌。 上周末的降准,央妈意在小微企业和债转股,但是所有人讨论的都是房价,没人在意实体经济到底受不受益。 按照以往的惯例,降准多少会利好股市,结果利好不过5分钟,指数继续掉头往下跌。 因为谁都不领情,都只在乎房价涨跌。 以前跟紧国家红利踏实干实业,赚钱买房不是梦,政策指向哪里,哪里就有资本疯狂涌进。 现在实业一年赚的辛苦钱还不如倒腾一套房的利润,炒房才是正事。 就像去年雄安新区,今年的海南自贸区,迎来的不是实业的疯狂投资,而是房价的疯狂上涨。 既然是赌,谁输谁赢,结果我想大概率掌握在暗中操纵的庄家手上。 大赌局庄家不能输,但是三四线的外围赌局风险就比较大,因为豪赌的人比较多。 现在的房子已经不是商品房了,而是一个个筹码,而且是人人都想要的筹码,有了这个筹码似乎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END- 小菜悄悄上线:喜大普奔,菜导给菜友们争取到了专属大大大福利,赶紧领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