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方针。党中央一直要求提高质量效益,把质量效益作为中心等,但一是由于客观上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二是主观上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都提出或重申了GDP翻番类的目标,所以事实上质量效益没有真正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一位的还是增长速度。今后,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破除唯增长速度的惯性思维,把质量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检验发展成效,不是看GDP增长有多快,而是要看质量效益有多好。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降低GDP增长率目标的重要性,恢复其预期性指标的性质。这个指挥棒解决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很多矛盾会迎刃而解。应取消市县一级的GDP统计,使市县政府专心做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第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只要不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都要坚持这一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破”,就是大力处置僵尸企业,不破不立,僵尸企业不处置,仍占压大量资源,没有多少新水流到有前景的新产业新企业,而货币放水,实际上就是在维持僵尸企业。另一方面,要“立”,就是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这就要靠创新,创新需要肥沃的土壤。创新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是创新土壤中有毒有害的东西还不少。要赋予职务发明人科研成果所有权,科研人员的大脑是科技成果的价值源,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应该由出资方和科研人员共同拥有。要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把引进人才的自主权还给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政府没有必要制定各类人才计划,政府的作用是建立激励境外人才来华的绿卡制度,给他们真正的国民待遇,解决双重国籍问题,允许他们持有企业股权期权,帮助解决看病就业难等问题。要形成宽容失败和容忍亏损的创新文化,科研领域不能单纯以成功论英雄。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也不能以短期盈利论英雄。要形成激励创新的金融生态,对高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资本市场要适应高技术企业发展规律,允许暂不盈利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要实行激励创始人企业制度,对公司法、公司治理结构、发言权、投票权、管理权等进行改革,允许企业选择同股不同权制度,给创始人更多投票权,根除恶意收购的土壤。 第三,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必须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主要讲一下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应该淡化所有权,强化产权。在现代经济中,所有权已经不像古典经济学时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产权制度。产权是对所有制的深化,是对以所有权为基础派生的各项权能的法律界定。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要明晰占有、使用、转让、租赁、处置、收益等的权利。国家不仅要依法保护所有权,也要同样保护所有权派生的使用权、经营权、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排污权、收益权、抵押权、继承权、处置权等。不要动辄扣上私有化的帽子,我们完全可以在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公有制的大前提下,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权制度,以实现十九大提出实现产权有效激励的改革目标。 比如,国有企业应进行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国有企业运营的国有资本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国有资本的使用权是企业,企业经营不能靠企业所有员工投票决定,所以,国有资本的经营权应该是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充分行使经营权的激励机制,使其得到市场评价的报酬,就可以调动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积极性。 再如,目前空置的农村宅基地有3000万亩,比城市住宅用地的总量还多,若拿出一小部分转到城市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地价。宅基地之所以流动不起来,也是因为产权制度不清。可以实行所有权、使用权分置改革,赋予农户对宅基地充分的用益物权,可以长租、流转、抵押、继承。 还有,大家都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原来的绿水青山已经变成了污水秃山,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造成的生态破坏,仅靠国家出资需要的时间会很长很长,但人们对良好生态的需求是急迫的、爆发式增加的。要建立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产权制度,赋予修复主体对退化林地、沙化草原、荒山荒地等的使用权,根据塞罕坝的经验,荒山秃山变成绿水青山再变成金山银山需要50年,可考虑赋予修复主体60年以上的土地使用权。修复主体在长达50年的修复中,必须持续投入,根据太原西山的经验,应根据不同情况允许不同强度的开发,解决修复主体的现金流问题,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机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