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转型调整都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都有阵痛,万科当前正在推进薪酬结构的调整,郁亮提出 “从集团合伙人的工资中拿一部分出来,激励奋斗者” ,恰巧的是,今天在朋友圈中看到了某家国有大行省分行 “共克时艰” 的一段材料截屏: 只是对于当下银行人职业命运的盛衰浮沉,用近期一篇热文的语句: 10年前,我陪几位领导到深圳考察,经过万科的一个海景楼盘,有位领导说了一句话:“ 把所有的身家变现全部买万科股票,退休后到处去打(高尔夫)球,应该是没问题的 ”,一车人频频点头,深以为然。十年过去,回想起这句话,觉得有点悬。 读来颇让人心酸,原来一些银行人的生活已经窘困成这个样子,未来还会雪上加霜吗?与万科的合伙人薪酬体系不一样,银行高管的天价薪酬早已成为 “昨天的故事” ,和新兴行业的 “造富神话” 相比更是云泥之别,“1045” 计划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比较国内外银行的成本结构,人力成本可能是国内银行业最大的成本优势了,然而面对渐行渐近的 “行业大转折” ,大企业、大平台业务的脱媒深化和银行业收益空间的进一步收窄,银行业的人力成本控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 于历史或许只是一个微笑转身,但于企业于个人,则能是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不归。 关于当前银行业正在走向的 “ 大转折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有两段精辟的论述: 是什么支撑了中国银行业这一轮爆发式的增长呢? 好在过去 “黄金时代” 随风膨胀的庞大队伍,人浮于事的人员结构,在技术发展、管理精进的大语境下有着非常巨大的挖潜空间。如何科学开发和调动人力资源,有效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将会是银行业面对的关键问题。否则,就如郁亮对万科的判断:“ 我们的结构是混乱的、队伍是庞大的、动作是分散的,目标是不聚焦的,这样会出大问题。” 原标题:房地产的“大转折实实在在到来了”, 银行业的转折点还会远吗?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