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对于方兴未艾的金融体制改革,一旦资产证券化风潮扩展到地产交易的终端市场,链家提前布局在此的金融业务无疑将迅速彰显其威力。届时,链家以门店中介、大数据挖掘与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全产业链矩阵,甚至可能探寻出一条全新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型企业的发展之路。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然而,必须正视的问题是,链家金融在此前两年备受舆论质疑,负面消息极大地拖累了链家地产上市的进程。一个全新的、符合监管要求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呼之欲出;再者,链家高层显然更看好金融服务业务,将其独立运营也为日后得到独立发展空间与分拆上市做好了铺垫,更何况,金融业务的独立,甚至可以为IPO后链家地产成长提供全新的想象空间。 就目前来看,二手房交易作为链家的核心业务基础扎实、规模庞大。作为大型房产交易中介商,链家集团在房产交易客户的资产评估和抵押物处置上有着天然的信息优势,而链家金融平台则可以借机切入链家客户经常发生的赎楼、尾款垫资、过桥贷款等各项房产相关金融业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链家金融已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彼时的链家地产,已经是北京地产中介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也已经开始了在全国的“扫货式”扩张,任性地“买买买”是媒体给链家的标签,未来一目了然:并购、扩张、融资、对赌、上市,进而成为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独角兽——就在一年之前,当链家地产完成B及B+轮70亿融资的时候,五年内上市的对赌协议以及市值超过300亿的事实,也在明示着这样的未来。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但让业界想不到的是,进入2017年之后的短短十天内,关于链家地产的两则公告为链家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链家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已经有多项动作落地,从掌上链家的APP客户端到网络上的丁丁租房、自如客再到链家理财、第三方支付业务等,左晖的想法是做房地产中介领域的“阿里巴巴”,覆盖资产管理、交易管理和金融管理服务——这势必对链家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会不会重涉陷阱?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单就链家金融这项业务来说,在经过了2016年的短暂蛰伏之后,许多人将新上线的“链链金融”称为新瓶装老酒——实际控制人仍是左晖,目标仍然来自于在链家交易产生的资金需求,有抵押有担保,担保公司仍为融资担保公司海大富林和中融信,也已经和银行签订了存管协议正在做系统对接。链家作为曾经的链家理财的经营主体,仍然是目前链家金融业务的“优质合作商”。 不知不觉间,链家地产已经成长到了让同业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2016年,链家的交易额达到1万亿,收入280亿,净利润20亿。并且据预测2017年其交易额将超过1.5万亿、收入400亿、净利润50亿元——除了鲸吞式的扩张之外,左晖曾经“如何干掉链家”的思维方式,居功至伟。 在大环境方面,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最吸引眼球的新兴业务,发展迅猛,尤其在央行将其纳入监管体系之后更是底气十足。虽然产业环境作为助推器仍然不足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但链家金融依然凭借着上线不足十个月就累计贡献超过90亿元交易额的惊人速度,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当之无愧的黑马。 一直以来,链家就像高速前进的列车,在扩张之路上,折戟却不沉沙的韧性让其迅速拥有了在未来成长为独角兽级企业的潜力,而一系列融资行动所牵出的链家估值变化轨迹,也让链家的全产业链矩阵渐渐浮出水面。 一切为了IPO? 在之前,链家的金融业务主要通过链家理财和理房通运作,提供类似P2P的借贷服务。链家副总裁、CFO魏勇2015年6月曾表示:“目前金融业务已占整体盈利的近10%,在未来5年里做到50%也是有可能的”。 第一口蟹怎么吃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 这意味着,被“冷藏”了一年之后,金融重新回到链家版图之中。五天之后的1月9日,刚刚对乐视进行了超过150亿元股权投资的房地产新锐融创中国发布公告,以26亿元入股链家,持股比例为6.25%,这将链家地产的估值推向了416亿元的新高。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纪一宁 但无论如何,金融业务的重新起航,意味着链家开始正视风险问题,其对于集团整体战略的意义,已经不在仅仅局限于“造血”与“输血”这样简单的功能。在政策红线之下找到一个全新的、适合中国房地产业务的金融突破口,这种尝试与创新,战略意义极为深远。 管理好欲望才能成为大佬背后的大佬,投资者们在暗流涌动的资本市场踏浪而行,成王败寇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看全文 先是1月4日,链家地产官方发声,“链链金融”将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品牌启动运营并替代原先的“链家理财”,新的品牌业务将由原链家理财团队管理和运营,并继续开展原有经营范围内的业务。 链家的地产业务和延伸性也决定了其参与金融业务的可能,展望链家的未来,在寻找扩大金融业务能力的道路上,无论金融业务是否能够成为集团战略的主要造血来源,最少在未来可以预见的资产证券化领域,链家已经率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中国地产市场,如链家这般一方面掌握大量房源、另一方面几乎独占市场需求信息的中介公司凤毛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