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既得利益者,王哲不可能发出诸如“取消预售制度”、“取缔开发商”的言论。他有表达的锐气,自持地产人坚守行业的立场;但他又时常反省,不惜引发同行的争议。他在为谁说话? 春节刚过,年奔四十的王哲忽然感到有些困惑。也难怪,四十不惑嘛。在这道关卡前,确实该找出那些足以令自己困惑的问题,并把它解决掉。 事实上,王哲一直都不乏困惑,这甚至成为他反思、前进的动力与方式。自加入神仙派后,他将自己的思考历程发表在博客上。一位新浪网友对他的评价是:“在思考,在困惑,在享受,在路上。” 公开自己的困惑,也即意味着将自己的观点不加矫饰地表达,对于一位公众人物而言,这不见得是件好事。在刚刚结束的首届地产神仙节上,王哲的博客被评为“最具争议的博客”。当“仙友”给他颁发获奖证书时,脸上的笑容颇有些“不怀好意”。确实,“争议”并不是一个褒贬分明的评价,如果非要说这是奖励的话,代表的是怎样一种态度? 当然,作为一名既得利益者,这必然会有碍王哲的表达。你不可能从他口中听到关于“取消预售制度”、“取缔开发商”等等言论。他也常常调侃: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都会有立场,掩饰自己的立场才是别有用心。”——他直言不讳。 然而,他的言论常常引发争议,甚至来自神仙派内部。最近的一次是关于未来房地产走势的预测,以王哲为主的“唱衰派”至今还在遭受“看涨派”的“口诛笔伐”。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所以将更多的论据发表在博客上予以“反击”。 “我不是那种感情丰富、文采飞扬的人。”如果要王哲给自己的博客打分,他只谦虚地给出60分。如果就文章数量而言,王哲的博客绝对不算好,甚至仅能维系中等水平。他总是使用最简洁的语言,绝不废话绕弯。一如本人,不会左右逢源。而此间表现出的坚定立场,恰是引发争议的本源。 个人观点遭遇公众质拷 2006年8月,四位北京地产人在新浪发起博客圈,“地产神仙派”这一原本存在于饭桌上的地产人圈子,正式亮相于公众。一个月后,神仙派发起人之一黄玺庆,对王哲展开了强烈的“入派”游说——二人当时为博士班同学,王时任北京佳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用王哲的话来说,“在老黄巧舌如簧及糖衣炮弹的双重夹击下,我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当时最大的顾虑是博客,我怕自己写东西不行,坚持不下来。”但黄玺庆的一个理由打动了王哲。“老黄说,你写博客并不一定要给谁看,你可以借此把工作当中一些问题、想法、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大家做一个交流,就像工作日记一样。”如今,王哲回头再看一年前写的东西,感触颇多:博客确实让他积累了很多以前容易忽略掉的东西。 以个人心态去参加一个开放性的群体组织,自然会遇到始料不及的问题。虽然黄玺庆一度强调,博客本质是娱乐的,本身具有某种非正式性。但在当前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下,博客正在成为事实上的公众传媒通道。正是这种个人化与公众化、娱乐性与严肃性的冲突,使得王哲必须在此间做出权衡。 2006年10月8日,王哲发表了自己第五篇博文。也正是这篇题为《媒体们,请拉开发商一把》的文章,让王哲的博客第一次成为不同群体利益冲撞的战场与靶子。偏激的网友甚至留言质问:开发商为何不拉老百姓一把呢?“为何一个普通的个人观点能够被升级为社会的阶层矛盾?”这一度让王哲有些困惑。 失去匿名性的保护,王哲不得不以真实身份面对不同价值标准的拷问。但也正是这样一种公众性,让王哲在媒体中的名气迅速上升。事实上,整个神仙派在成立后名声大噪,许多成员因此成为各大论坛、报刊的“宠儿”。不惟如此。据神仙派内部统计,2007年共有18位“仙友”获得职位升迁,而王哲加盟天润置地集团任副总裁在这个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这当然不是巧合。 出了名的神仙派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质疑,神仙派是否为一次非主流地产明星的集体推广? “从客观上来说,博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曝光率和知名度。现在很多人一见到我便说,我看你博客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自己、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但在主观上,我们没有去炒作自己,也没有这个必要。”王哲并不回避这个问题。 公众所能目见的神仙派,大多为博客上的唱和、争论,其线下活动其实更为丰富。去年一年,神仙派发起了旨在进行专业交流的“一城论坛”,“仙友”们游遍各大城市,就彼此操盘的项目进行交流。核心成员之一、明天地产副总裁陈云峰甚至放言:“加入神仙派胜过读MBA。” “神仙派发展至今,线上成员多达千余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均为从事房地产开发及上下游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我们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工作经验,这是神仙派成立的初衷。” “简单来说,王石、任志强等人是‘部级干部’,我们算是‘局级干部’。这些‘部级干部’不可能什么场合都出来说话,而媒体又需要持续不断的言论,神仙派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对于神仙派客观上成名的事实,王哲说道。 ——你会成为一名地产明星么? “我,包括神仙派的很多成员,确实正在被明星化。但我毕竟是一名地产执业者,我们有我们的生存逻辑与发展规则,终究会慢慢回到原来的位置。”王哲对自我的认识贴切而又清晰,颇有警世的意味。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磊) |
- 上一篇:揭开房地产“成本戏法”奥秘 土地成为涨价道具
- 下一篇:北京楼价出现“拐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