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顾的企业也相当多。如恒和置业,因为开发泰晤士小镇项目,它在上海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它同时在上海和外地很多城市寻找机会。它的一位高层表示,外地城市发展比上海慢一两拍,企业应该伸出触角去试探一下机会,但把主要精力放在外面是不明智的。毕竟上海是中国房地产最好的地方,市场相对成熟,培养出了更多的消费者阶层,利润更高。另一家由大型国企改制而来的开发商,是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刚刚进入者。尽管进入得比较晚,市场主体已非常多,竞争相当激烈,但它似乎充满信心,目前正在对上海和不少外地城市进行考察。它的一位高层说:“虽然企业很多,但每家都有自己的办法,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中小开发商如何突围 今年,有不少中小规模的开发商已从这个行业退出,转向其他领域。退出企业的数量有多少,提出这一点的几位开发商都表示没办法估计,但都认为今年“相当多”。例如,上海红河谷置业有限公司,电话号码没变,一公司职员在电话中称:“我们不做房地产了,名字也改了。”在上海拿不到土地的开发商,经过一年的等待,如果有更好的投资方向就会转行,或者选择外地发展,不可能一直休息等待机会。 在上海没有项目的企业,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拿不到项目,二是拿不到合适的项目。一家目前在上海没有项目的企业表示,上海虽然出让的土地少,但不能说没有机会拿地,因为在上海有一定开发量、有资质,有些楼盘还得过奖,他想拿地并不很困难。但有时盘子太大,资金投入太大,企业“吃”不下,他还是选择放弃。其他企业并不都这么幸运,拿不到地、带有怨气出去的企业也不少。 在上海的中小开发商向外发展,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僧多粥少。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上海聚集的大小开发商已达到4000多家。但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尤其是宏观调控以来,土地比以前更加稀缺。二是在这个巨头云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小开发商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力量的挤压。上海是中国房地产业的群雄必争之地,外资企业、外地巨头纷纷进入,本土的巨大市场也培养了数家超大规模的开发商。在上海与大鳄们抢食,竞争成本已相当高,而进入房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中小开发商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据搜房专业人士介绍,前一类企业中,欣源集团是典型的例子。这是一家上海本土开发商,去年接了昆山的项目,最近又刚接下无锡的项目,这两个月还一直在苏州考察看地,而在上海,它这两年一直都没有项目。另一个例子是西北盛唐。它在上海做了一个别墅项目,走高端路线,之后没有再拿地,前两年进入武汉,今年在当地动工了一个商业项目。 外面的世界 这两位开发商都表示,上海企业在外地市场总体上做得不错。利好因素包括:在二三线城市,当地政府比较看好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希望引进新的更先进的理念;上海开发商提供的产品,在功能性、实用性、绿化、物业管理等方面水平相当高,比较容易获得外地消费者欢迎;在资金实力、运作经验上,上海开发商也比多数当地开发商有竞争力。但毕竟,上海的房价涨幅最大,利润是最丰厚的,二三线城市消费者购买力有限,利润回报小一些。俞先生说:“在上海能够拿到地,仍是上上之选。” 中小开发商未来必然面临出局吗?它们将如何突围?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