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车房:贫富差距的阶层焦虑 中期看土地,2018年刚开年,房企们便疯抢土地。可见,一方面,房企扩张拼规模,土地储备是基础,另一方面,土地供应紧张,尤其是一线城市。
对于刚需和投资需求,无需我多说,我只想补充几个买房的深层心理动机。 近些年中国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政府赶紧出台二胎政策,如果人口趋势依然不振,有可能为了应对劳动力和老年化危机,出台多胎政策甚至是鼓励生育,中国人口基数大,只要中国向欧洲福利国家一样愿意承担育儿成本,人口增加不是事。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大国崛起,但是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有人总结罗振宇2017年跨年演讲时说可以归纳:“你们焦虑的唯一原因就是周围人发财了没带上你”。而房子加大了这种差距。
在大城市买房子,买的不是用来住的房子,而是买的社会学里面说的“社会权利”,尤其是教育权利的学区房,其他还有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房子与社会权利绑定,进一步推升了需求。
但是,另外影响房价的金融因素还有印钞和通货膨胀,近些年的房价上涨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救市计划分不开,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保证就业,政策会倾向于温和的通货膨胀,所以,从这方面看会推动房价。而且今年2月股市大跌,部分资本讲转向楼市避险和投资,进一步提高房产投资预期和信心,房地产市场看涨。 社会学里面划分社会阶层主要是通过资源的占有,而房产的资产性收益能力要远大于劳动性收益。 即使到今天,家仍然是我们吃饭、睡觉和孩子成长的空间,给人安全感,所以,有自己的空间(可以狭隘的理解成房子)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需求。三、一定要买房的深层心理动机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空间一直和尊严有关,所以当人类还是智人的时候都有很强的领地意识,通过撒尿等方式来划分自己的领地范围,领地是觅食、交配和养儿的安全空间,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智人拼命也要争取和保护领地。 1、领地意识:刻在基因里的购房需求
1、短期看金融:温和通货膨胀 任泽平说房地产市场短期看金融,主要是因为金融手段是调控最主要的工具,比如贷款利率和基准利率,这是难以预测的方面。 2、中期看土地:18亿亩耕地红线 以上是小编根据任泽平房产周期理论推论出来的,在小编看来,市场经济主导房地产市场的还是市场规律,也就是说需求是主导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 中国一直有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本国策,所以大城市的用地指标越来越稀缺,地价高企,所以过去十多年地王频出。如果没出现基本国策的变动,土地供应始终是稀缺的,加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会助推地价,共同推动房价。 3、资源属性:你买的不仅仅是房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此外,人口对房价的推升主要是城市人口,中国依然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想进城或正在攒钱进城,城市化潜力巨大,所以中国房地产市场从长期看也是坚挺的。 在香港,买第一套房叫“上车房”,就是你只要买了房子,就相当于赶上车了,你就算在车上躺着也走得比路上努力奔跑的人快。
3、长期看人口:城市化潜力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