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绿城的大部分土地款能由合作方来支付?冯征表示,绿城凭借品牌影响力和专业管理能力,有选择性地引进具有资金优势的合作伙伴,后者以借款的方式注资项目公司,而绿城在有些项目公司的股权不及50%,负债不计入绿城集团的财务报表中,借此可降低负债率。据悉,绿城就是以这种方式与山东高速、浙江能源展开合作的。 2010年,绿城在杭州市场的销售额达186亿元,占销售总额的34%。与此同时,杭州的新房2010年均价达25840元/平方米,勇登全国楼市“状元”宝座。楼市风向急转的2011年,杭州自然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绿城如何“见招拆招”? 据悉,绿城计划上半年在二三线城市(在绿城统计口径中,杭州属于一线城市)的销售大概占总销售额的75%—绿城做出如是战略转移。寿柏年也表示,将销售定位二三线城市之后,平均售价可能会降低,但利润未必会降。战略转移后的绿城,利润是升是降,只能局限于揣测。
绿城中国负债率远高于同行是不争的事实。据2010年年报,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为132%。 【作者:明鹏 来源: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秦研科) 冯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900万平方米的开工并未要求今年竣工,况且开工所需资金,仅是项目全部所需资金的10%,“面临市场风险,绿城将视市场情况,适度对工程进度作出合理调整。” 冯征承认,绿城多个项目公司都以信托方式在融资,但其强调,“绿城目前的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目前银行的欠款达336亿元,平均利息为7%,信托融资为49亿元,年融资成本为10%-11%。” 3月底,正值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2010年业绩公布之际,关乎其“资金告急”、“再陷集资门”、“宋员外又开始民间借贷”的帖子、报道纷至沓来。面临外界对绿城“负债率一再高升”的诸多疑问及揣测,绿城集团行政总裁寿柏年在2010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追求大量土地储备的行业里计算负债状况并不合理,“关键得看公司的现金流是否顺畅”。 代建保障房拓展收入来源 增加信托融资之余,绿城在高收益债券、可转股债券方面做起了“减法”。据公告称,2010年5月,绿城购回大部分2007年发行的可转股债券,并产生损失1.4亿元。2009年,提前回购2013年到期、2006年发行的可转股债券,分别产生收益3.28亿元、0.11亿元。截至2010年底,公司还剩2.53亿元高收益债券、1.78亿元可转股债券。冯征声称“高收益债券、可转股债券的年利息达13%-17%,较其他方式融资成本高,绿城已斥资30亿元左右回购90%以上”。此外,绿城2010年度总的利息开支为26.62亿元,而2009年为18.53亿元,增加较多,绿城公告声称是“项目增多及平均借贷资金增加所致”。 保障房建设上,绿城的热情有目共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杭州22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绿城一家就拿走了12个。据了解,绿城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主要形式是“代建”,也就是“政府出钱,开发商代建”,杭州建委相关部门也规定,开发商代建的管理费用是固定的,只有建设投入的3%。有业内人士认为,3%的管理费用太低,绿城想的并非如此。冯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此举可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提高资产回报率、拓展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绿城在销售上坚持快速周转策略,亦是解决资金压力之道。2011年,绿城并无具体的销售目标,但会实行“早销、快销、多销”的快速周转策略,希望销量与2010年的542亿元基本持平。 “代工”之外,绿城还在产品结构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如挺进二三线城市、加码商业地产,以应对楼市的严调。据悉,绿城开发的足迹虽已遍及50多个城市,但其对杭州市场的依赖不容小视。 截至2010年底,绿城集团尚未在收益表确认的销售收入为805亿元(按本集团权益计为523亿元),这些收益大部分将在未来两年逐步确认入账。此外,绿城600多亿元的银行授信还有300多亿元没用。就此,冯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绿城的资金链并未像外界形容的那样紧张。 事实上,与2010年中报相比,绿城的负债率已降低26个百分点,然而,绿城的减“负”之路依然遥远。绿城的“减负手术”能否持续奏效,唯有市场才可最终揭晓答案。 另一方面,绿城在2010年投资商业物业的金额达17.78亿元,较2009年的2500万元增长数倍。业界关注的是,商业物业投资占用资金多、回收周期长,绿城此举会否让其在高负债困境下“雪上加霜”? 3月下旬,在时代周报举办的2011中国旅游休闲地产价值高峰论坛上,中国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何琦表示,开发商到今年9月就会面临资金压力。绿城董事长宋卫平也在2010年底对媒体表示,调控致使房企融资非常艰难。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不断升级,央行连续9次上调准备金率,绿城“落子”的杭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均系楼市限购城市之列。在此节点启动内部融资,是否意味着绿城资金告急? 迫于压力,绿城方面声称“希望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把负债率下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为此,绿城展开诸多探索。绿城的“减负手术”能否持续奏效,唯有市场才可最终揭晓答案。 沿着这一思路,绿城于2010年9月,成立专业房地产品牌服务公司—绿城建设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绿城建设)。 “绿城旗下有绿城集团、绿城控股,绿城集团主要负责房地产主业,集开发、设计、营销、物业管理于一体;绿城控股主要负责足球、教育等业务。”绿城集团CFO冯征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此次内部员工融资是绿城控股的行为,与房地产业务无关。 负债“加减法” 截至2011年2月底,绿城建设签约的项目达到27个,总建筑面积超过490万平方米。据悉,绿城建设的管理费按项目营业额的7%提取,目前签约的27个项目,大致在3年内完成销售,按目前的房价估算,绿城建设总计可获得42亿元左右的收入,此块业务的收入几乎等同于利润,绿城拥有绿城建设37%的股权,折合一算,未来3年,绿城每年能凭“代工”获得3亿-4亿元的利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