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约30家标杆房企通过各种海外渠道进行融资,总额接近800亿元,这早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规模。 大企业多融资渠道,规避了“钱荒”带来的影响。而从长期来看,对于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来源的中小房企却是个考验。土地是房地产行业生产原材料,但银行这条融资渠道受阻后,手中无钱买地,已成为中小房企的普遍现象。这意味着进一步再生产受阻,制造面包的面粉没有了;退一步说,即便中小房企手中还存有剩余资金,拿地也难免要与大型房企遭遇,但凡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价格都会被“举”得虚高,开发用的资金还耗得起么?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今年上半年大房企业绩表现不俗,在调控背景下并没有习惯性地进入销售瓶颈,反倒逆势而上。3月份楼市“国五条”出台之后,包括万科、保利、金地、招商在内的一线房企在2012年业绩基础上,纷纷上调了2013年全年销售目标,且平均上调幅度为12.8%。 另一方面,中小房企却在巨头的阴影下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中小房企市场受困的消息却不绝于耳。万方地产公告,公司名称将变更为“万方发展”,而行业类别也由“房地产业”变更为“批发业”。除此之外,上海新梅、万好万家、绿景地产等也在逐步退出房地产业。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衍奎则表示,“目前,金融环境发生最大变化就是金融脱媒,很多资金来源不是依靠银行贷款,而是依靠直接融资。融资脱离银行后,贷方不是仅仅关注项目本身,而是关注企业本身,这种趋势越发明显,所以越来越导致马太效应。因此,在金融背景和市场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分化程度、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近日,金都房产就传出,为缓解资金压力把旗下高尔夫艺墅项目出让给融创和绿城的消息;而盛高置地在接连卖地、卖项目后,最终把壳资源都卖给了绿地;上海本地的一家开发企业——上海新梅近期则完成了一笔特殊的交易,以1020.86万元向兴盛集团出售江阴新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5%股权,并以3035.3万元向兴盛集团购买喀什中盛创投有限公司100%股权,以间接获得宋河酒业10%股权。而据相关人士透露,上海新梅凭此完成了房与酒的置换,公司决策层也确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的战略。 但这一方式,似乎并未被业界所看好。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少锋表示,当前的房企分化和政策有关,国家对房地产的打压,使房地产脱离暴利。对于本身有没有技术优势,运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会导致其逐步脱身。融资是一方面,大房企开发成本较低,运营规范,这些是中小房企不可比拟的。 然而,中小房企并非没有生存空间。公衍奎认为,目前为止,适于中小房企的一些生存模式也在出现,如清资产模式。“资金是寻求能带来利益的投资。如果未来小企业有一些特殊的竞争力的产品,一些特殊的模式,也是可以盈利的。房地产行业是会洗牌,但是只会洗掉那些平庸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中小企业很可能在这个契机中做大。” 标签: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而银行的“开发贷”一直以来是开发商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银行没钱,钱从何处来?这里可成为房企的首要问题。而这也自然会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