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售业绩不佳和融资途径不畅的情况下,一部分中小企业开始打起了赴港上市的主意。6月,南京朗诗地产以总价8.631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深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2.6亿股,从而完成借壳上市。而有此想法的并不止朗诗一家,金轮天地、五洲国际等中小房企也都于年内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2013年6月20日,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是疯狂的一天。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由此,银行间资金极度紧张的“钱荒”蔓延开来。 而这一现象似乎还将在未来延续,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预计,未来3年内至少有30%的内地房企被淘汰,企业总数将由目前约5万家减至3.5万家。 对于大房企来说,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延续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暖态势,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较早奠定了全年的业绩基础。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销售业绩行业领先的 52 家品牌房企中已有 26 家在上半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其中万科、绿地、保利、中海四家企业的销售额更是突破了600 亿的销售大关,而融创、碧桂园、华润等企业销售额则实现了 50%以上的同比增长。 实际上,大房企通过海外融资,拓展融资渠道的远不止龙湖一家。6月29日,恒大与邮政储蓄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并获50亿综合授信,获得稳健增长“发动机”;而前一天,万达在香港成功买壳,有了另一条融资通道“躲钱荒”;万科总裁郁亮也一反常态地表示,目前现金流很重要,反而不太强调资金效率。 而据龙湖知情人士透露,龙湖早在4月份就开始运作此笔银团贷款,当时市场的流动性还比较宽裕,但近期国内外的流动性已经明显收紧,龙湖算是抓住了难得的市场窗口。 不难看出,在大房企高歌猛进之时,一部分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正经历着残酷的行业洗牌。在这生死抉择之中,他们或退出、或转型、或割肉、或追逐资本市场,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但不管怎么样,整合时代的到来亦不可逆转。 其实,面对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小企业也一直在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房企命运上演“天上人间” 对于融资问题,豪尔斯地产董事长李小宁认为,从经济领域来看,房地产分化是趋势。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逐步趋于完善,不规范、不适应的企业就被排挤出去。地产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对资金链要求更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马上显现出来。而中小企业融资更困难,有些被迫转向其他资本市场融资,但成本高、风险大。 而另一部分中小房企的做法就显得更为激进。不久前,一家注册资金仅1000万元的北京房企以46亿元拿地刷新上海总价纪录,上演了蛇吞象的壮举。在这“拼命三郎”式的行为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巨大风险。倘若这一行为并非资金充裕而为之,那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一场豪博,而赌注正是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但在调控背景下,房价大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在未来这家房企是否会得益于该项目是个未知数。 创新型中小房企或突围
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是当今房地产企业最真实的写照。 融资渠道或成房企分水岭 实际上,融资渠道的差异,已成为大小房企分化的重要原因。 数据也证明如此,据《2013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50》显示,2013年上半年,在上榜企业销售金额集中度方面,全国TOP10企业市场份额为15.21%,较去年全年增加了2.45个百分点;销售面积集中度方面,TOP10企业市场份额从去年的9.10%上升至9.85% 不难看出,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已越来越高。 从具体企业来看,万科销售业绩保持首位,累计实现销售金额 843亿元,销售面积726万平方米,行业地位稳固;绿地集团以销售金额653亿元,销售面积714万平方米紧随其后;保利地产则在 2013 年上半年共实现销售金额 648亿元,销售面积581万平方米,位列第三。 在港上市的龙湖地产有限公司10日公告,公司近期与13家本地及国际银行签订一项76.72亿港币等值的四年期俱乐部式筹组贷款,刷新了内地房企单笔贷款融资规模的新纪录。据了解,龙湖获得这笔贷款的利率为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加310个基点。贷款总规模共计76.72亿港元,其中,美元部分1.65亿美元,港元部分共63.85亿港元。 近日,各大房企上半年业绩捷报频传,业绩前十的房企中超过半数销售均价呈上涨之势,其中仅有绿地、保利、中海及万达的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或小幅下降,且跌幅仅在4%以内,其余房企售价均上扬。 “因房价、地价的持续走高,房地产行业逐渐走向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中小型房企生存困难”,万好万家相关人员无奈地向媒体这样表示,为应对企业所遇到的困局,公司拟由房地产、酒店业向矿产行业和第三方支付产业转型,力求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