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讯 11月19日,由新地产财经主办,财经网、联办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地产金融年会——暨首届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盛大启幕。会上,围绕“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深化”,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经济学家曹远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曹远征在演讲中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都与金融高度相关。融资行为是投资和被投资之间的桥梁,金融活动实际为配置风险的活动。利率包含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因此利率市场化为风险的释放,不同行业、企业、风险存在不同的利率,即为利率市场化。 在曹远征看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可以通过三点衡量:利率放开、利率形成、利率可调。目前以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出现为代表,中国的存贷利率全部放开。利率放开导致利率开始向远端传导,金融产品丰富化,利率市场化进度加快,但也形成了特殊的产品影子银行,主要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到,回归本原,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重心就是去影子银行化。地产界原来最重要的融资是靠影子银行,在去影子银行化的背景下,房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 曹远征认为,防范风险,去影子银行,无外乎两个方向:非标准资产回到资产负债表内、标准产品要出资产负债表,即资产证券化。对于利率市场化来讲,如果‘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都能完成,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相互贯通的收益率曲线,这时企业的融资活动不再仅拘泥于短端,可向远端延伸,资源配置才能更加良好。 此外,曹远征表示,中国房地产业历史性度过了黄金时期,增量情况的变化、中国人口老龄化等情况促使中国房地产企业正在向第三代过渡,“第一代典型以万科为代表,从银行借钱买地盖楼卖给购房者,购房者从银行按揭贷款,不断扩大规模滚动;第二代典型以万达为代表,在此之外自持物业出租做商业;目前第三代地产商的雏形已出现,不再仅自持物业,而是经营物业,主要涉及养老产业。” 由此,中国房地产业正在发生变化,未来房地产企业将由卖房子转向针对特定客户卖服务。“比如做养老地产,房子只是要素之一,最重要的是方便的养老设施,食堂、医院等,房子只是居住功能,打包在一起销售,而销售也不是一次买断,是持续性的服务。” 同时,曹远征认为,房地产企业也将形成新的金融需求。“对房企来说,金融安排将由短期变为长期,房企将需要考量出租收入的长期资本化安排,如投资养老地产,需要个人金融服务的全面安排,房企虽然一次性投资盖房子,但需要通过服务业增值收入持续获得现金流来覆盖成本,回收投资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机会,同时金融创新也对房企提出了要求,促使房企转型,希望地产业跟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为金融创新、地产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以下附曹远征演讲实录: 曹远征: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部门,占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左右,同时其产业链条长,上下游关联四五十个产业,从钢材、水泥、玻璃,一直到下游的床上用品,都跟房地产建筑和销售面积高度相关。房地产本身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表现。与此同时,从金融来看,房地产跟金融高度相关。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金融监管是要逆周期的,逆什么周期?逆金融的顺周期活动,而金融最大的顺周期顺的是房地产的周期。如果房地产周期变动所引致的金融顺周期发生变化,会导致很多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是房地产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其导火索是次贷,是房地产按揭贷款还不起了,由此,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传播到全世界,现在十年过去了,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于是,我们高度关注房地产发展形势,因为它跟金融的高度关系。 从这方面我谈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金融目前处于什么状态,未来怎样变化?关键词是利率市场化。 第二,我们理解的房地产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需要什么金融安排服务,关键词是金融深化。 首先,中国金融的变化趋势。一谈到金融问题,人们经常说金融是融资活动,也对。但是我想强调的是金融做融资安排的时候,是在投资和被投资者之间架起桥梁,这个桥梁为什么要架呢?是因为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金融活动就是配置风险的活动,目标是使投资者在不确定的背景下,有一个相对确定的未来,从而投资者才愿意投融,融资活动才能进行,各种金融活动和产品在这个意义上进行的。如果未来不确定是风险的话,覆盖风险的办法就是风险溢价。对投资者而言,高风险、高溢价、高收益,对被投资者来讲,高风险、高溢价、高成本,反之亦然。过去做实体经济的包括做房地产的经常讲融资贵、融资难,以为金融仅仅是融资活动,融资活动是利息,利息是时间的价值。但是你要知道,除了利息作为时间价值,还有利差,就是风险的价值。利率是包含两件事,既有时间价值,同时也有风险价值。如果从这个来理解利率市场化,就是风险的释放。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风险有不同的利率,这叫利率市场化。 从金融活动来讲,利率市场化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一直在这条路上前进。 回顾中国金融体制改革40年,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三项相辅相成的内容及相关安排: 一是利率放开。 二是利率形成。 三是利率还调得了。因为利率也是宏观调控的工具。 如果从这三项上衡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对利率放开而言,我们已经基本做到了。2015年以存款保险制度实行为代表,中国的存贷利率全部放开。2015年以前,其它市场融资活动,比如发行债券、比如委托、信托等等的利率是互相商定的,当时控制的只有存贷利率,2015年存贷利率放开,标志着利率放开意义上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了。 但是利率放开并不等于市场利率的形成,而仅为利率市场化打开了大门。随着利率放开以后,风险开始有了溢价,各种金融产品丰富化,利率开始向远端传导,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利率形成初步启动。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这个市场利率的初步形成是很不规范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很特殊的产品,表现为影子银行业务,这种业务既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但又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从另一个角度看,影子银行业务是出了资产负债表,又没有彻底出资产负债表的金融业务,从而成为不受监管的金融业务。监管无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负债比的监管,这是银监会、保监会的监管要义,靠资本承担风险。如果风险过大,应该增加资本充足率,如果资本不足,就减少负债,进而减少资产,这是银保监会对银行等负债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它有一整套的指标。第二种就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资本市场靠市场的买卖,将风险分散到市场参与者身上,要买卖一定要透明,任何风险价值,只要透明,价是可以进行交易的,无外乎是交易价格的高低。证监会的监管原则就是信息披露,是透明化,不管有什么事儿说出来,让市场给你评价,资产从而可以交易的。影子银行是出了资产负债表又没有出资产负债表的金融业务,没出资产负债表,应该受资产负债比监管,但它都出了资产负债表,出了资产负债表应该透明化,但是没有彻底出资产负债表,又不受信息披露的监管。201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讲的很核心的问题,回归本原,防范金融风险,重心就是去影子银行化。构成了2017年,特别是地产界感到的新的金融形势,就是通过加强监管,用去通道来去影子银行化。坦率地讲,房地产界最重要的融资安排就是靠影子银行,融资难、融资贵,因此就变得非常突出了,也构成了讨论房地产金融的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