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金融裹挟的房地产:房奴效应大于财富效应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9-11-30 21:20
一财网第一财经直播 forever young 124电影网 童话歌词 粤电力a jojo的奇妙冒险 不灭钻石 咋了爸爸 矫枉过正

  债务的累积,杠杆的增加,会侵蚀掉劳动者越来越多的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而他们恰恰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这又会带来整个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失业,收入进一步下降,经济继续下滑,陷入恶性循环。一旦按揭贷款者出现偿付危机,整个债务链条就难以为继。而且,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还会进一步产生财富再分配效应。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机构与GSE担保和发行的证券规模快速增加。如图所示,1970年一季度,美国的机构MBS规模仅为460亿美元,1974年三季度破千亿,1988年二季度破万亿。截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机构MBS的规模达到了近8万亿美元。在金融危机之前,机构MBS/抵押贷款组合的比例不断上行,一直位于1.5以上,最高时达到1.8,这说明机构发行的MBS的价值一直是小于其抵押品价值的。

  为了增强抵押贷款的流动性,吉利美为银行机构提供担保以发行MBS,两房直接向银行购买抵押贷款,构成资产组合,并以此发行MBS。在MBS的基础上,再叠加一层,就变成了CMO,它是MBS的衍生品。每叠加一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放大杠杆,而整体杠杆是每一层杠杆相乘得到的,一旦底层资产出现问题,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倒塌。

  从中国实体部门杠杆的动态路径来看,从2008年至今,居民部门始终在加杠杆。2008年居民部门债务杠杆率为18.77%,2019年二季度上升到了55.30%,平均每年上升3.3个百分点。

  大萧条之前,在金本位制的约束下,经济的金融化和杠杆化程度较低,货币数量的变动是解释经济周期最重要的单一变量,信贷、物价和产出等与货币的波动性高度一致。货币与信贷可以被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非金融部门信贷杠杆与货币和总产出的关系在1970年之前的100年时间里都非常稳。

  结语

  大萧条被伯南克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圣杯”。据笔者的理解,不仅是因为它孕育了宏观经济学,还因为它引起了经济周期的结构性变化和经济分析范式的转变。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机构MBS——机构抵押贷款转手(pass-through)证券、机构担保抵押贷款债券(CMOs)和机构剥离式MBS(结构化MBS)——的规模已经位于美国投资级别的金融产品中(包括美国政府债券)第一位,占比达45%。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机构与GSE担保抵押贷款的债务增速明显提升。1980年二季度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关口,十年后,1990年四季度突破万亿关口,到2008年四季度,达到峰值,为5.38万亿美元。危机之后,仅用了一个季度,存量规模就降到了1万亿美元,与1990年持平。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从实现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目标上来讲,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式是从约束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着手。中国房地产的商品化和金融化始于1998年房改,如果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美国作对比,中国尚处在金融化的早期阶段。如果任由房地产被金融裹挟着发展,那么美国2008年的故事很可能在中国重演。

  与大萧条之前相比,之后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下降了,但金融周期却在加强,金融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股灾等——成为更具毁灭性的尾部事件和引发实体经济衰退的诱因。金融周期比经济周期更应该受到关注。但主流经济学界却对此选择了“善意忽视”,不仅是将货币,而是将金融整体性地从模型中消除了,因为货币(理性预期)和融资结构(MM定理)都被认为是中性的。

  如前所述,为解救美国经济于大萧条的泥潭之中,政府颁发了《1932年住房贷款银行法》和《1934年住宅法案》,不仅赋予了住宅金融属性,与此同时,政府还担当了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人,央行发展成了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大萧条后不久,世界又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综合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政策的效果都不明显。美国房价起飞,要到二战之后。而这本身,又为房地产的金融化奠定了基础,房价和金融化形成了正反馈机制,这也是金融周期的最重要特征。

  (作者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作者陈达飞为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编辑:苏琦)

  我们在考虑房地产的价值构成时,习惯于从土地、建材成本、劳动力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利润这些角度去拆分,简单来说就是成本加利润,这些都是实际发生的,是有形的。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房地产成为一种普遍的抵押品之后,它的性质就变了,金融属性反而成为第一属性。可抵押性增强了房地产的流动性,而流动性是可以定价的,它在房地产价格的构成中占多大比例?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做反事实推演,假如房地产不能作为抵押品了,均衡房价是多少?真实房价与均衡房价的差,或许就可以被看作是抵押品属性的价值。是谁赋予了房地产这种抵押属性?答案是政策,以及制定政策的政府。

  第三,MBS二级市场的膨胀。1968年,美国第一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发行(法博齐和莫迪利亚尼,2019[2013]),这也是所谓的抵押贷款转手(pass-through)证券。1970年,国会成立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Freddie Mac),并授权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房”)购买普通意义上的贷款。需要注意的是,在房利美未拆分之前,它也是可以购买抵押贷款的,但是购买的基本上是由FHA和VA担保的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较低。但从1970年开始,两房购买的抵押贷款范围拓展到非官方担保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壮大也极大地刺激了一级市场上的贷款发放机构的行为,加速了房地产金融化的进程,从而也成为搅动金融周期的重要力量。

  首先是《1932年住房贷款银行法》,成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s)。它有权从财政部直接获得贷款支持,并主要向非银行储蓄机构提供流动性。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认识金融周期的本质是对国家信用的透支之后,其次就是要认识到硬化预算约束和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性,核心就是要控制债务的积累和杠杆的运用。大而不倒的不只是金融机构,还包括拥有金融属性的房地产部门。不仅要关注居民部门的杠杆水平,更要关注居民部门的杠杆结构。

  实证研究显示,中国是房奴效应大于财富效应。房价上涨在加重居民部门债务负担的同时,还压抑了消费需求,挤出了实体部门的投资,阻碍了生产力的提升。正是认识到了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7·30”政治局会议不仅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定位,还首次明确“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从房地产交易和价格的最新数据来看,市场惯性依然显著。

  从实现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目标上来讲,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式是从约束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着手

  房价上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房价上涨本身,金融周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房地产的抵押品属性。信用货币时代,债务杠杆引发的金融危机,部分反映的是对国家信用透支的一种出清。

  除了美联储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外,其他重要措施包括:

  房地产金融化的起步阶段,内容主要包括担保和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建立。

  房地产金融化的起飞阶段,内容主要包括美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建立、二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证券化业务的起步和扩大化。

  债务合约具有刚性特征,反而是反保险的。10万美元的抵押借款,在任何时候,都是10万美元,不会因为抵押品价值的下跌而减少,相反,也不会因为抵押品价值的提升而增加。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