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房企,近期有发债动作的房企还包括:金地集团拟发行110亿元小公募公司债,获深交所反馈;禹洲鸿图拟发行130亿元私募公司债已获受理;万达商管拟发行98亿元10年期公司债已获受理;碧桂园85.38亿元公司债券获得上交所通过等。 而一批中小型房企以及国企央企开发商,出于对流动性补充的需求,也在趁着融资窗口期纷纷发行超短期融资债券。 疫情期间房企境内超短期融资情况。整理/界面新闻 这批超短期融资债券呈现期限短、票面利率低、发行快的特点。已经成功发行的房企包括:270天期限的10亿元债券,票息为2.43%;招商蛇口40天期限的15亿元债券,利率为2.65%。 为帮助企业解决疫情造成的资金难题,2月起国家发改委、上交所、深交所及交易商协会联手推出“疫情防控债”,部分房企正在积极利用这一融资渠道,尤其是国企。 目前已成功发行疫情防控债的有:珠海华发集团已发行一笔10亿元、期限90天、利率为2.5%的疫情防控债;上海永业企业则发行了一笔3亿元、利率2.83%的债券。 此外,,分别拟发行10亿元和17亿元的疫情防控债。 不过位于疫情重点区域的武汉地产集团则突然取消了一笔13.5亿元的疫情防控债的发行,并称将另寻时机发行。 警惕“抢地潮”重现 房企在密集发债融资时,全国的土地市场也热了起来。“目前房企资金面放松的情况,令人回想起2015年。”一名房企负责投资工作的人士说。 在2014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历市场低迷后,许多房企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政策原因,房企公司债自2009年起经历了长达5年的停顿状态,2014年监管部门开始逐步放开上市房企发债,降低了房企发债难度。 2015年,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为房企发行公司债营造了宽松的融资环境。在利好政策推动下,房企公司债发行规模井喷,发行利率不断走低。 随后,全国土地市场陷入房企“抢地潮”,资金充沛让开发商们为土地一掷千金,抢地大战在2016年被推向高峰(金麒麟分析师),也带动了一整轮全国房价的上涨。 “根据历史经验,后续的土地市场可能会热起来,需要做好充足准备。”上述人士称。 疫情等因素带来的资金面宽松,会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吗? 易居集团CEO丁祖昱说:“不要再和历史进行类比。”他说,疫情会带来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不可能改变“房住不炒”。 丁祖昱认为,疫情毫无疑问将带来金融方面政策变化,不仅境内资金面较为宽松,房企境外发债也迎来窗口期,但官方仍有“窗口指导”这一工具来进行灵活调整。 去年的案例还没有过去多久,2019年第一季度资金面的宽松,引爆3月和4月的土地市场,全国房企都在抢地,数百轮竞价、超过100%的高溢价率也重出江湖。 结果到了5月,监管部门对部分拿地房企、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立即浇灭了房企的抢地热情,随后也出现房企融资难局面。 当前疫情期间各地方对于政策的调整热闹纷呈,积极为开发商纾困,引发了坊间对于楼市要变天的猜测,地产股更是连续大涨。 央行在3月3日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此前河南驻马店相关领导因出台楼市放松政策遭约谈、广州也紧急撤回商办松绑政策,反映出国家对于“房住不炒”的一贯坚持。 由此可见,尽管房企在资金层面迎来放松,但2015年的历史很难再重演,2020年楼市基调或将仍以稳为主。 抢地、筹钱热闹的背后,当前的楼市仍处于疫情影响下的冰点。 2月单月,TOP100房企共计实现全口径销售额3243.3亿元,环比下降43.8%,同比下降37.9%,创下近几年来单月销售的最低记录。百强房企的门槛也大幅下降近4成至12.3亿元。 往常的3月楼市“小阳春”,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将不复存在,积极发债融资的房企几乎都是在为楼市复苏后积蓄能量,但后续的风险仍不可小觑。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员房玲认为,尽管房企融资环境获得放松,但贷款受益主体倾向于大中品牌房企,国企、央企更具优势,一贯高杠杆经营的房企,仍需要警惕资金链断裂风险。 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更要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市场共振风险,尤其是避免重演2014年的全行业的降价潮。对于那些拿地态度一贯激进、屡拿地王的房企,要监督其有序去杠杆或者稳杠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