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房企的多元化发展和多元化投资策略成为抗疫的助力,特别是在医疗等大健康领域有布局的房企,在抗疫过程中表现突出,这使得“地产+医疗”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事实上,在多元化道路上,已有不少房企在几年前布局医疗等大健康领域,但受到盈利、运营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有的房企中途退场。后疫情时代,房企如何跨界加码医疗?又存在哪些难点? 圆桌讨论人: 孟晓苏 中房集团理事长、汇力基金董事长 乌丹星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鄂俊宇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北京安馨养老(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军(化名) 资深养老保险负责人 袁因 鲲鹏健康智库秘书长 冯国亮 房地产与人居学者、仁居智库创始人 观点摘要: 1.把“地产+医疗”简单定义为一个风口不利于模式发展,应定义为地产和医疗价值的重新整合和叠加。 2.“地产+医疗”这个航道,不是会做开发就行的,医疗行业有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须“软硬兼修”,核心是“软件”。 3.如果没有对这个行业自身规律的尊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是很难在医疗健康领域挣到钱的。 4.困难在于开发商的动机,是否真正踏实从事这个产业,还是仅仅把它作为销售的“道具”,内部组织管理是否拥有“地产+医疗”模式的基因。 5.房企进入医疗、养老领域,首先责任上要有担当;其次要了解产业的特点,克服地产的路径依赖或地产思维;第三,充分发挥资源和资本的优势。 疫情后地产和医疗价值重新整合和叠加 Q1:后疫情时代,医疗健康服务得到社会更进一步的普遍重视,“地产+医疗”发展模式是否会再度迎来新风口? 乌丹星:趋势向好,方向是对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就目前而言,新风口并未到来。新冠肺炎疫情之后,2020年和2021年都不该是企业“大张旗鼓”布局新项目的年份。到明年下半年,或许可以看一下新风口是否存在,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鄂俊宇:把“地产+医疗”简单定义为一个风口不利于模式发展,应定义为地产和医疗价值的重新整合和叠加。地产行业无论是提供空间、作为生活方式载体,还是基于医疗、健康的需求,都将成为该模式发展的要素。尤其经历此次疫情后,我们更深刻理解生命与生活的意义,社区和生活空间乃至生活方式都将颠覆和重构。“地产+医疗”发展模式应是长期的服务构建或价值构建,从而实现其价值。 冯国亮:国内疫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也引发人们对健康的高度关注。伴随国家层面及各类企业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势必将迎来新风口。“地产+医疗大健康”模式是医疗健康服务落地的重要形式,也是房企转型升级的契机,因而是大势所趋。以前是学区房备受追捧的时代,未来“住房+医疗”也将成为新热点。 整体规划缺失、急功近利,导致地产+医疗成功概率低 Q2:“地产+医疗”目前的行业现状是怎样的?未来市场空间有多大? 乌丹星:目前“地产+医疗”模式的成功,不是大概率事件,企业还是应谨慎入局。我在一线操盘过一些“地产+医疗”项目,个人认为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项目的定位和整体规划没有做好。地产和医院往往作为两个独立板块运营,这种模式在这么多年实践后被证明基本失败。医疗是相当复杂的事情,比地产复杂许多。没有跨专业运作项目的人才,很难在项目前期做好统筹规划,之后的成功概率就很低。 第二个问题是,短视,急功近利。“地产+医疗”构成康养板块的商业模式和操作模式,有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有多方跨专业的资源整合,操盘过程没有8-10年不能完整做下来。将之视为商机或获取短期利益的机会,想的是尽快挣钱,这是导致康养产业盘、“地产+医疗”盘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问题是,项目没有和当地规划诉求结合。做“地产+医疗”,企业想法需和当地的整体规划融合,你的菜要做到大盘里。各地对于医养结合模式、康养产业发展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域规划,地产商不能独善其身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完后却不符合当地政府的诉求,不能与当地目标相融合。这是产生败笔的很重要原因。 从趋势上说,经历此次疫情,“地产+医疗”发展模式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国家战略会进一步加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举措,在出台新政策的背景下,地产商将获得新的机会。 鄂俊宇:“地产+医疗”模式目前还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果仅仅把医疗作为获取土地资源的途径,难以实现“地产+医疗”组合的完整性及发展的长期性,更应作为一项以运营为目的、实现其价值的长期目标。医疗作为地产的必要配套,应以长期规划、投资、运营的思维来实现“地产+医疗”模式的发展。 袁因:医疗健康是技术、服务门槛很高的领域,地产、保险等资本进入,有自己的资金优势,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政策影响大的行业。如果没有对这个行业自身规律的尊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是很难在医疗健康领域挣到钱的。
冯国亮:今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6万亿元。可以说,大健康产业是新的朝阳产业,房地产行业作为既有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两者相融合,发展空间巨大。 马军:医疗行业的空间不比养老地产的空间少,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多,需求量大。 不能以销售思维做医疗,逻辑需清晰 Q3:“地产+医疗”模式此前“热”过数年,但近年转“冷”,原因是什么?房企跨界医疗有哪些优势与难点? 孟晓苏: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优势明显、医疗资源集中的一线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大量就医人群涌入,导致地方医院、社区医院的人反而变少。原因在于,病患者、老百姓对非品牌医疗的一般医疗资源信任度不高。“地产+医疗”这个航道,不是会做开发就行的,医疗行业有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须“软硬兼修”,核心是“软件”,注重医疗设施和救治能力、待医需求的结合。 乌丹星:房企跨界医疗的优势在于,房企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已经实现了完整的体系构建、队伍建设、决策机制,行动速度很快,同时完成了和政府的磨合。总之,房企已经拥有自身非常成熟的逻辑。 最大难点则在于,医疗和地产是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无论投资、建设,还是运营、资源整合,所有逻辑都不同。两者周期不一样,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不一样,有太多的不一样,甚至完全是反着来的。 |
- 上一篇:财面儿·年报观察|洗牌年 房企积极变道
- 下一篇:房企前三个月销售额普降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