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7宗土地、超1亿平方米规划建面、上万亿的土地出让金,这是今年首轮集中供地最终的成绩。 6月29日,伴随最后一个推行集中供地的城市武汉的最后一宗土地成功出让,一场历时3个月、横跨22城的土拍大戏也正式落下帷幕。 “终于能歇一口气了。”李海(化名)是一家腰部房企的投拓负责人,6月30日,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打集中供地推行以来,他已经连续加班三个月。 以前,竞拍一宗土地,李海只需要根据营销部门反馈的销售价格倒推地价,将拿地价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只要“算得过来账就可以”。 但今年不一样了,城市集中供地使得房企在拿地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制定更加周详的拿地计划,“要衡量哪块地可能竞争非常激烈、希望渺茫,哪块地虽然不是最优质的但是拿到的概率大一些,押宝在哪块地上才能确保公司最终能够在预算内成功夺地。”李海形容,像解数学题一样,要层层计算,寻找最优解。 令李海稍感欣慰的是,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条件下,自己所在的投拓团队在首轮集中供地中还是拿到了几宗地。但欣喜之中又夹杂着忧虑,在市场下行期,叠加限价、限购、自持等多重调控政策,今天拿的这些地在未来究竟能不能产生利润,李海心里没底。 “一线二线能去化,但是限购限价没利润;三四五线倒是不限,但是市场价格上不去。所以最终,大家还是选择去一二线城市拿地。越是这样,土拍竞争就越激烈,拍地没有利润,不拍地公司就没有土地储备。”李海感叹道。 “拍地是‘找死’,不拍地是‘等死’,进退两难。”6月30日,针对部分房企当前的生存环境,一家TOP5房企的投拓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形容道。 分化不仅体现在城市上,更体现在房企的拿地策略上。在首轮集中供地中,有房企一天连拿8宗地,也有房企一无所获;有房企宁可牺牲利润也要拿地,也有房企选择勒紧钱袋子,更有房企干脆直接从土拍市场上消失。 选择背后,是房企在游戏规则改变语境下所做出的经营策略的调整,行业未来格局正在变化中。 头部企业才是头部玩家 房企拿地策略的分化在进一步加剧。 在首轮集中供地中,国企由于资金实力雄厚,成为绝对的主角。中指院数据显示,率先完成集中供地的前20城中,拿地金额前五企业分别为招商蛇口、华润、融创、万科、绿城,五席之中四席为国字头,在20城集中供地中共斩获126幅地块,拿地金额总计超1500亿元。从拿地数量上来说,时代周报记者梳理统计,万科、保利、招商、金地、绿城等国字头房企均有不错斩获,分别拿地37、24、18、17、14宗,包揽了拿地数量的第二至第六名。 (数据统计、制表:时代周报) 融创中国是拿地数量前五名中唯一的民企。 4月份以来,融创在多个热点城市中开启扫地模式。在杭州,融创以127亿元斩获4宗地;在天津,融创又耗资105亿元拿下6宗地;重庆土拍中,融创及其组成的联合体,累计斥资99.09亿元拿下8宗地块,成为最大赢家;在北京,融创又豪掷212亿元拿下4宗地。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首轮集中供地中,融创共拿地41宗,位居全国房企首位,比第二名万科还要多出4宗。最多的一次,融创一天之内拿下了8宗地。 与融创荣登榜首引发的关注不同,闽系房企融信中国虽然在拿地总量上并不突出,但在5月份杭州的集中供地中,融信同样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5月7日,杭州集中开拍32宗地块,总建筑面积约375.7万平方米,累计土地出让总金额达716.7亿元。在这其中,融信豪掷142亿元斩获7宗地,引市场注目。 事实上,在杭州土拍前,融信已先后在郑州、苏州、湖州和连云港等城市拿下多宗地块;杭州拿地后,融信又在福州、青岛、温州及郑州等城市接连拿地。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前5个月,融信权益拿地金额达到了224亿元。而2020年,融信全年拿地支出为284亿元。如果算上合作方在天津、苏州等城市拿地,今年前5个月,融信的权益拿地金额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 时代周报记者以TOP30房企为观察样本发现,虽然有踊跃拿地者如融创、融信,一天时间即可斩获7、8宗地块;但也有如奥园、富力、中南、世茂等房企,整轮集中供地下来,最终只有一两宗地入账;恒大、荣盛则全程零斩获,甚至未出现在土拍现场。 考验资金实力 房企拿地策略的分化,更多被认为与房企的钱袋子有关。 “核心就是资金实力。有钱的财大气粗,保证金要多少有多少,没钱的要精打细算,究竟把宝押在哪里才能有胜算。”6月30日,一家正在排队IPO的小型房企的投拓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同日,多位接受采访的房地产人士均认为,造成房企拿地策略明显分化,核心正是融资能力及融资成本的不同。 开源证券赵伟团队指出,集中供地后,试点城市土地供应改为一年三次。与过去土地平滑出让节奏相比,房企竞拍需筹集更多资金应对保证金和出让金。这进一步加大了房企资金压力,加剧了土地市场分化。 国企因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在集中供地中自带光环。而民营企业则通过联合拿地、引入合作伙伴等方式,来化解资金压力,增加拿地概率,降低拿地风险。 一位接近融创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从数量上看,融创此番拿下了不少地,但从拿地到后续开发,中间会有很多合作伙伴加入,还有很多是联合拿地,权益占比多是30%、40%,因而从权益拿地角度来说,融创拿地所耗资金总量也并未如外界所关注的那么高,整体仍在合理范围。 拿地之后,算不算得过来账,则是另一个挑战。 与融创一样,融信同样将合作拿地奉为分摊风险的圣典,但与融创作为头部房企具备更大腾挪空间、能够同时均衡布局多个城市不同,类似融信这样的腰部房企,更多倾向选择区域深耕。 融信选择深耕杭州,本轮集中供地,融信便重仓228.5亿元在杭州拿地7宗。 2019—2020年,融信在杭州城市合约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均过三成,超过曾经的大本营福州等城市。但截至2020年底,融信在杭州的土地储备权益货值仅有188亿元,亟待补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