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儿|之二】新闽系房企崛起(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22-06-17 17:35
国产搞笑电影 车险哪家保险公司好 母婴用品 av女演员 dnf职业排行 中国各省人口排名 山寨佣兵团

上述建发人士认为,对一家房企而言,拿对地更重要,建发所有拿地行为,都需要经过集团总裁会议通过后才能执行,其中“好不好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去化一般,那就要利润高,如果利润不高,就必须流量好”。

对房企来说,想要实现快速的发展,低成本的资金和获取大量有价值土地的能力缺一不可。

土地获取方面,2019-2021年,建发拿地总金额分别为420亿元、839亿元和1270亿元,但由于销售较快,截至2021年底,其土储1944万平方米,按照2021年871万平方米合约销售面积计算,仅能维持两年左右发展。

业绩快速增长的诉求和相对不足的土储,意味着2022年建发依然会保持激进的拿地策略,今年由于多数民企暂停拿地,房地产市场下行,土地成本下降,对于建发来说,反而成了拿地的窗口期。

母公司资金和信用支持也是建发等新闽系房企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建发集团、象屿集团和国贸集团均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无论规模和资金实力并非一般地方国企可比。2022年以来,建发新增发债综合成本降至2.88%。

闽系20年

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闽系房企是一个绕不开的标签,与粤系房企一起占据了中国房地产半壁江山。

上世纪80年代是闽系房企萌芽时代,建发和联发先后成立,建发成为第一个与外商合资的房地产企业,联发彼时还以开发建设厂房为主。

80年代末期,从香港回到内地的许荣茂在兰州开发了第一个项目——东方红商业城,林文镜以华侨身份回国创办了融侨的前身冠顺房地产。

进入90年代后,闽系房企进入初创阶段,1992年厦门市成立的房地产公司超过百家,但真正预示着闽系房企形成还是在1996年前后。

1994年,林中在厦门成立旭辉的前身永升旭日,做挖掘机配件生意的黄朝阳将中骏总部从泉州搬到厦门,林龙安扔掉铁饭碗创办了禹洲,并开了首个项目禹洲新村,闽系房企渐成形。

1995年,许荣茂携世茂进军北京,一口气开发了亚运花园、紫竹花园、御景园等一系列高档住宅,不过,彼时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这些项目背后的世茂以及掌门人许荣茂,最终世茂在上海才为世人熟知。

1996年被多数福建人称之为闽系房企元年,彼时距离中国房改还有两年的时间。这一年,联发正式从建厂房涉入房地产,林腾蛟在厦门开发了首个项目——阳光新城,黄朝阳正式成立中骏置业,林定强创办了金辉。

同一年,在江西做了15年路桥生意的欧氏三兄弟,开始在南昌涉足房地产业务,1998年,欧宗荣正式创办正荣,2000年,他的三弟欧宗洪创办融信前身莆田交通房地产,并在未来二十年上演了兄弟间的爱恨情仇。

1996年,黄其森从建行辞职创办泰禾集团,并在六年后进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院子+明星成为泰禾的主要标签。创办泰禾时,黄其森不会想到,二十五年后,他曾经工作过的建行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考验。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中国开始进行二次房改,也标志着商品房正式诞生,包括闽系房企在内的开发商们不仅搭上了房地产快速列车,也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

新千年后,闽系房企纷纷走出福州和厦门,开始向全国攻城略地,其中2002年联发进军桂林、泰禾进军北京成为标志性事件。

2003年,世茂、明发、禹洲、金辉先后将房地产战车开进南京,2004年,阳光城走出福建,将业务触角伸向上海,多年后,上海取代福州和厦门,成为了闽系房企的大本营。

2003年欧宗洪将公司总部从莆田搬到福州,并改名为融信,并在四年后福州玻璃厂和保温瓶厂地块竞拍中一战成名;2004年永升旭日正式更名为旭辉;2005年林文镜的融侨和林定强的金辉合并,但双方合作仅持续五年。

紧接着,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房地产虽然遭遇一定挫折,但很快迎来4万亿投资计划,此后房地产行业进入开挂的十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首个千亿房企诞生,彼时闽系一哥世茂以269亿元销售额排名20强。

2012年,阳光城将总部搬到上海,世茂、融侨、建发和旭辉位列百亿房企。2011年,世茂排已经名列10强房企;融侨也跨入20强内。2013年,眼看着老乡们快速的前进步伐,正荣一口气在上海吃下5个项目。

2014年,万科成为房地产行业首个2000亿房企,世茂、阳光城、旭辉、融信、泰禾、正荣等位列50强;2015年6家房企位列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30强,闽系房企渐成气候。

2016年可以说是闽系房企最为风光一年,也是闽系房企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融信、中骏和建发在上海创造了三个地王;广东人潘伟明创办的闽系房企福晟以飞虎队之名为地产人熟知。

同样在这一年,黄其森手里握着几百亿现金不知道怎么花出去,买了一堆土地和项目,为4年后泰禾爆雷埋下伏笔。与泰禾一样,这一年成为众多闽系房企盛极的标志年份。

2018年,中国千亿房企数量增加至30家,闽系房企占了6家;2019年,千亿房企增加至34家,因泰禾销售额下滑,闽系房企只有5家名列千亿房企。2020年千亿房企数量增加至43家,建发、禹洲和中骏成为新晋千亿房企,闽系阵营扩大至8家;2021年宝龙的加入,让闽系千亿房企的数量扩大至9家。

闽系阵营中,还有金辉、融侨、明发、大名城、冠城大通、武夷、联发、象屿、国贸一众房企。

转折

福晟和泰禾爆雷是闽系房企一个关键转折点,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再融资困难、市场下行、预售资金监管趋严等影响下,房地产行业流动性风险日益凸显,多家房企深陷危机。

阳光城、正荣、融信、禹洲、融侨等房企先后发生债务违约或展期;因救助福晟和泰禾,老牌闽系房企世茂入水。除了旭辉、中骏、金辉等少数房企,多数民营闽系房企均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2019年到2021年房地产拿地金额前50强中,闽系房企均占了10个席位;在2022年集中供地中,此前在全国各地频频创造地王的闽系房企销声匿迹,拿地金额50强中,闽系房企数量减少至5家,只剩2家民企。

虽然大部分闽系民营房企遭遇危机,但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中,闽系房企并未退场,2020年以来,以建发、联发、国贸和象屿等为首的闽系国企开始在房地产行业中崭露头角,继续着闽系房企的辉煌。

建发是这两年冲刺最快的房企之一,虽为一家市属国有企业,其辐射能力显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国企,“在全国,大多数人可能没听说过建发,但在厦门和福建,建发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这么说,建发可以离开厦门,但厦门不能没有建发”。

根据官方介绍,厦门建发业务涉及供应链运营、城市建设与运营、旅游和会展、医疗健康和新兴产业投资等业务,年营收超过了7000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归属于城市建设和运营业务板块。

建发城市建设和运营业务包括建发房地产、联发集团及建发城服三个主要平台,其中建发房地产包括建发国际和建发物业,建发国际是建发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平台,与联发集团为兄弟公司。

规模扩张背后往往是高杠杆、高负债和高周转,但建发在规模大幅度扩张的过程中,财务杠杆并没有明显的升高,而且也保持相对充足的现金流,做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体现了国企的资源优势。

根据建发国际财报,2020年建发国际增加了95亿元永续债,2021年永续债规模上升至145亿元,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母公司借款转化而来。通过将负债转变为权益的方式,建发在扩张规模过程中很好地保持了杠杆和财务。

这一操作也是多数央企和国企背景房企常规操作手段,不仅可以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水平,而且通过永续债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国企央企低廉的融资成本使得这一渠道更加顺水推舟。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