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部门编辑 此外,彻底炸响上次“泡沫”的“暗雷”,次级抵押贷款在这次“泡沫”中几乎没有登上舞台。从数据来看,过度借贷并没有助长这次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并且,美国 2010年颁布《多德-弗兰克法案》禁止了相当多“黑幕贷款”,借贷中高风险“次贷“的身影已经相当稀少。
在这些缺少、甚至没有弹性的房地产市场中,“住房券”能够确保穷人能够享受更多的住房资源(可能通过减少其他人的住房消费),而在那些弹性较大的市场中,完全取消“住房券”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会助长不公平。所以,如果“住房券”能够在美国全国范围内移动使用,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大于消失的政策(特别是和密集“公共住房”相比)。 这些租客宁可相信他们的房东是好人,毕竟“有时间去抗议不公平,倒不如先想办法把地板上的破洞给补起来,免得女儿的脚又陷进去。”和宏大的政治口号和愿景相比,他们选择把心思放在具体的琐事上,因为他们岌岌可危地维持着自己处境,而底层生活向下跌落的下限永远超过虚无缥缈的愿景的美好的上限。 泡沫,后浪接着前浪 接替了“公共住房”乱局的政策,是“租房券”。美国《1974年住房法案》的第八条中设定了“租房券”项目,政府通过提供以租户收入为基础的补贴,在租户向私人业主支付租金时提供资助。虽然按《保卫住房》两位作者之语,这只是为了“扩大市场范围”,从而让房东“明显受益”。“租房券”存在很多的问题,不过每年的“住房券”也让几百万美国人获得了容身之所和改善生活的余钱,起码那些大量密集建设的公共住房的“悲剧没有再度上演”,“美国也终于跟这些与公共住房画上等号的暴力、赤贫与政策失误问题分道扬镳”,“租房券”需要更加“完善而周详”,而非拍一拍脑袋便让之倒回到“公共住房”时代。 然而,大量密集建设的公共住房最终成为了比贫民窟更可怕的存在,随着年久失修、缺乏保养,变得环境恶劣之余,成为了暴力犯罪的巢穴。有能力的住户都从这些电梯老化、水管堵塞、遍地垃圾的公共住房里搬走了,剩下的穷人只好在混乱和暴力中挣扎。
李佩珊经济观察报编辑 所谓泡沫化,是即使价格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勇攀新高点,却不可免地走向伤筋动骨的衰颓之中。无他,市场唯一的真理是价值回归。 口号和现实之间:保卫生活而非住房
这就是今年美国房市不可思议地再次突破历史的繁荣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惧未尝不大于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