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鲁阿纳:我认为最好的金融盛衰周期将对经济造成持续的损伤,因此需要从头预防,而不是最后才来收拾残局。BIS年报中也讨论了,货币政策需要如何应对这些金融周期,如果一开始就进行一些逆周期操作,后期情况是否会比被动应对产生更好的结果。如果能缓解这种金融周期的冲击,就能有更多思考更多创新,应对如金融科技等新趋势。 研究院:当前我们在下行周期,债务积压也在持续。管控金融周期十分关键。除了宏观审慎监管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政策组合? 卡鲁阿纳:当发达经济体经历危机后,金融周期会向新兴市场轮动,周期成熟过程中就伴随了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当然十分重要,但并不足够。在不同周期中,我们要运用更加对称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与金融周期相关,在繁荣周期,财政数据看上去异常光鲜,如房地产等部门收益都在增加,但当萧条来袭后,一切都会消失。 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各国需要纠正仅仅针对商业周期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将金融周期纳入考量,可能在进行调整后,财政状况就不会像表面那么亮丽,而在繁荣周期,财政政策就应该适度收紧。 中长期不看好负利率 研究院:你对当前全球负利率政策有何看法? 卡鲁阿纳:关键并不在于低利率或者负利率,重点在于其持续时间很长。我们认为要分析持续低利率的影响。 负利率是低利率的一种形式,比低利率更进一步。持续的低或负利率会扭曲资产价格;一些债券的期限利差,例如欧洲的,已经变负。负利率也打击了银行作为放贷方的盈利能力,因为银行很难将负利率转嫁到存款者身上。养老基金、保险机构等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影响已经显现了一段时间。此外,如果融资条件十分宽松,个人和企业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动力也会减弱。 研究院:如何评估负利率对于汇率的影响,以及竞争性贬值促进出口的趋势? 卡鲁阿纳:汇率是货币政策的其中一个传导途径。尽管各国表明了,负利率政策绝对不是旨在推动货币贬值,但货币政策的传导的确影响到了汇率。然而竞争性贬值是零和游戏,不是可持续的政策。货币政策已经担负了太多重任。当前需要进行政策重新平衡,例如在有财政空间的情况下让财政政策发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改革。 研究院:BIS对于负利率前景较为悲观,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却认为负利率的整体影响是正面的。 卡鲁阿纳:我们的观点总是着眼中长期。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持续的低或负利率的确令人担忧。 当然,货币政策现时不得不维持宽松,为其他政策提供辅助,但其不应该扮演解决方案的核心角色。我们需要其他政策提供更多的支持。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研究院:根据BIS此前的观测,全球流动性条件已经开始收紧。目前有何更新的进展? 卡鲁阿纳:全球金融条件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非美地区的非银部门美元计价债务存量,截至2015年9月末,该存量为9.8万亿美元,与6月末持平;同时,新兴市场的非银美元计价债务存量截至去年三季度也整体持平,保持在3.3万亿美元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三季度也是自2009年来该指标首次停止增长。 可见全球流动性条件可能已经开始收紧。这可能与美元走强也有关。对于发行了美元债的非美地区经济体而言影响尤其大。至于这一态势会否持续,我们无法预测。全球流动性条件的变化有周期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现在全球流动性条件已经略有收紧,而且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周期已经开始成熟,这必须受到重视。 研究院:BIS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中做出了很多贡献,目前进展如何? 卡鲁阿纳:危机后,BIS和FSB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方面做了诸多努力。监管议程不断向前推进,今年我们希望能够完成议程,更加聚焦监管议程的影响;我们也将继续监测事态发展,发现新风险,监测风险的变化。 例如在金融风暴后全球流动性新阶段,银行信贷下降,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的贷款持续上升,因此我们需要研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驱动市场流动性的各种因素。 巴塞尔Ⅲ框架已经接近完成,要确保能够全面贯彻实施、执行更严格的监管才是当前的重点。随着监管不确定性下降,银行需要不断调整业务模式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就包括解决遗留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等。当金融部门的自我修复完成后,更健康的银行体系无疑会使得经济更具韧性。同时,当风险持续从银行向非银行部门转移,我们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就需应对额外的挑战。关键领域包括了保险领域以及共同基金的监管。 研究院:当前,协调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汇改等金融改革议程对央行造成了较大挑战。你对此有何建议? 卡鲁阿纳:中国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不仅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也包括开放金融市场,我认为这些是积极的发展,相信中国政府会致力朝着这一方向前进。但转型从来不是易事,在这过程中需要进行沟通,也要把握好推进的顺序。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也是众多转型中的一项。我们鼓励这一进程,当然中国也要加强沟通,确保其计划能够被广泛理解。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朱映臻、阚明昉对本文亦有贡献)
|
- 上一篇:“托底盖帽”难掩房地产市场分化
- 下一篇:网传南京存量房交易将全面网签 房产局: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