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国应主动进行全球化布局 (原标题)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群锋 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 46岁的巴曙松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55位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当前任职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巴曙松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适应全球化新格局,主动进行全球化布局。中国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对外投资,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巴曙松。 经济增长质量和改革是市场最关心的因素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预判中国今年的经济走势?这些动向对银行融资体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巴曙松:从全年来看,我个人认为,下一步中国的经济走势非常可能是一个“L”型而不是“V”型的复苏。宏观经济逐步企稳,重点需转向微观效率提升,在宏观趋稳基础上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从短期的走势看,随着三季度出台的宏观政策适度刺激经济的微调政策逐步产生效果,2015年第四季度以至2016年初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会有一个小幅的回升。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明年及以后一段时间,经济结构转型和改革的进展如何,在更大程度上会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同时,在经济转型时期,宏观政策要保持增长的相对平稳也并不容易,特别是要防止经济短期内持续回落,因此在主要经济指标可能出现短期持续回落时,需要及时采取周期性的应对政策,来为经济转型创造平稳的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正在从依赖资源粗放投入的传统制造产业,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均衡的集约式发展,普遍特征是从重资产转向轻重资产并存,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和有形资产并存。经济领域的这些动向产生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而现有的银行融资体系习惯于资本密集、重资产的工业企业,企业往往需要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而且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类似的产融不协调不仅延缓了中国产业转型的自然步伐,也使得个别重资产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过剩产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经济转型体现在不同行业的差异和分化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也会有差异。例如,从统计数据对比,服务业和消费行业的表现一直良好,房地产销售活动开始活跃但是投资的回升较弱,一些创新型行业表现也比较出色。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第二产业的增长非常疲弱,PPI出现了连续四年的下降,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高杠杆行业,必然面临着破产重组、清理过剩产能的任务。另外,经济的复苏也不能主要依靠部分行业的债务的持续上升和积累,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去杠杆的过程,这都可能会导致银行业不良资产的一定幅度的上升,但这是经济重新走上上升道路所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6.9%,近6年来第一次跌 “破七”。你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速预计多少,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巴曙松:从目前的趋势看,“十三五”经济潜在增速大概率会有所回落,增长速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速度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相比依然是较为强劲的增长;同时中国经济的基数大了,经济结构也在转型,这也是增长速度回落的重要原因。从金融市场的预期看,市场主要担心的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回落,而更多的是增速回落趋稳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是否上升、经济转型和改革是否取得新的进展。 过去依赖人口红利和投资、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将告一段落。从影响潜在增速的几大要素看,在资本方面,随着政绩考核机制的变化,地方财政收支的预算硬化,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大幅减少;劳动力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水平在2010年已达到高峰,进入减少阶段;技术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过程中的追赶效应在减弱。 不过,积极的表现也引人关注。例如,在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等因素推动下,中国企业家精神在不少行业被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酝酿中。世界银行预测,随着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融入、开放度的逐渐提高,以及制度的改革,在未来10~20年,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且在各种情景下模拟的预测结果都支持这一结论。 当然,“十三五”规划即便设立经济增长目标,更大程度上也主要是一个参考性的指标。在当前的这个转型和走向新常态的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方式应当更多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而不能继续过于依赖投资驱动。“两个翻番”目标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为前提的,因此“十三五”期间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变都更为重要。 新增长动力来自科技与金融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过,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中,金融结构也亟须转型。你认为金融结构该从哪几方面转型? 巴曙松: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主线,金融业也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及早转型,以便使金融业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创新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总体上处于弱势复苏状态,我国经济虽然受累于国际经济,但结构上出现了积极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持续扩张,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回升。这一趋势将带动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而金融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助力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同时,经济的转型不能主要依靠债务的不断积累,金融的增长也不能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 金融结构要不断创新理念适应经济新常态。首先,金融部门要从主要服务制造业转向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着力于强化对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其次,要从主要服务于大企业转向服务大企业和小企业并重,着力于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功能。第三,要从主要服务于生产性领域的投资需求转向服务于投资和消费需求并重,着力于拓展居民消费的多元化渠道,顺利改变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局面。第四,金融调控手段从主要依赖总量工具转向依赖总量工具、增量调节和定价机制并重,在总量平稳的条件下,着力于通过增量调节和定价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