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作为世界上最大、实力最强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关系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进而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起到重要影响。二者之间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同时又存在着日益密切的依赖关系。作为华尔街知名的宏观分析师及精通中国及亚洲问题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在他的新书《失衡——后危机时代的再平衡》中,对中美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他认为:“中国以制造业和建造业为导向的发展策略直接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退化以及污染问题,同时储蓄泛滥而消费力不足;反观美国,失衡的表现为过度的个人消费,国内储蓄总量的空前短缺与经常账户赤字。”实现世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但需要两大经济体内部再平衡,更需要中美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再平衡。 总体来说,罗奇依然保持了他对美国经济的悲观,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态度。他认为:“在面临越来越多危险的美国储蓄短缺型经济和中国梦的并行发展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需要领导力、政治意愿、共同价值观和相互信任来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关系。” 虽然,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导致危机蔓延,但危机后的再平衡同样也受益于这种依赖关系。中国经济从投资向消费导向转型,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种再平衡过程同样会给美国带来机遇,成为后者长期复兴的基础。罗奇给出的处方是:两个国家“围绕来自经济重组和再平衡的新身份进行联合”。
2006年12月,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发起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Chinese-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SED),旨在更好地协调中美之间关于经济和金融的议题沟通,并形成常态化。次贷危机后的2009年,奥巴马政府将SED的议题范畴进一步延伸至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领域,这一对话的名称也改为S&ED。白宫将S&ED定义为搭建一种聚焦于“事关两国当前和长远经济战略利益的,在双边、地区以及全球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与机遇”的对话。 如今,美国已经为经济失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房地产的过度消费经由金融工具放大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房产和信贷泡沫双双破灭而使得经济陷入极大的困境。美国后泡沫时期消费需求紧缩也导致了外需急速大幅下降,进而使得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因为受到巨大的外需冲击的负面影响而陷入困境,再进一步,亚洲其他经济体,由于已经紧密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同样也不能幸免地被卷入风暴之中。于是,一场源于美国本土的次贷“龙卷风”就这样席卷了全球。 但是,在一个相互依赖与影响的关系中,一切问题都不能单纯地归咎于单方面的原因,在这一消费与供应链条中,同样存在着逆反馈效应。美国的消费泡沫实际上也源自同样不稳定的亚洲出口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