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性风险变得愈发重要 全球金融危机证实了信贷和房价大幅回调可以对金融稳定性和经济活动造成非线性的持久影响。因此更有必要通过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来抑制金融失衡的出现,从而避免往往发生在大幅回调之前的货币失调。 宏观审慎性政策受制于“公共资源”问题 宏观审慎性政策旨在建立金融业的稳定性,并阻止金融业的系统性不稳定。通过调整不同经济领域信贷的相对价格,避免这些领域过度受到金融业的影响——如房地产市场。因此,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本质是重新分配。所以其受制于“公共资源”问题:特权阶级将从这些政策中寻找特定的分配利益,而不考虑其行为给整个经济体带来的系统性影响。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政治控制程度越高,出现这种结果的风险越大。因此与那些由政治人士制定宏观审慎性政策的国家相比,拥有“独立机构”制定宏观审慎性政策的国家更有可能对整个经济体采用适当的政策立场。 欧洲各国宏观审慎性制度的建立存在差异… 在欧洲范围内,英格兰银行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最接近“独立的”宏观审慎性实体。相反,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瑞士地区,宏观审慎性政策仍基本由政治人士决定。在欧元区,虽然宏观审慎性政策仍由国家负责(而且各国的安排所有不同),但独立的欧洲央行拥有一定程度的决策力(通过SSM)。 …影响金融稳定性和货币政策 因此,机构的设置表明——相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士——英国更有可能实施适当的宏观审慎性政策。这意味着就中期而言(随着通胀和汇率担忧消退),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士不适当的宏观审慎性政策立场将表明存在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金融失衡问题的更大需要,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调政策利率的速度要比英国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