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房地产泡沫, 中国至少需八个一线城市(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6-12-10 13:52
新世界分享 aj贝莉 amazing fx 中字 autorun.inf.seg autotestballoon bdaremote behave造句 bf267 bjsj北京时间 brainpass v3 bxl xjp

  笔者见到很多国内制造业公司在技术、生产方式上更胜欧美一筹,然而笔者也看到这些产品放到世界,打开市场仍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仍是质量问题。中国在一些产品质量的把关上、工艺要求、检验标准上仍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国内公司往往急于扩大市场,刚刚有点技术突破,产品还未完善就急急忙忙把精力全部放在“卖”上,铺开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送到国外的产品一检测,很多关键性能上仍不如欧美本身的产品,这使得我们自己的产品立足世界困难重重。

  5、国企“钱不断”,民企“融资难”

  制造业的一大问题“该生产的生产不足,不该生产的却生产了很多”,这其中“不该生产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企,最典型的钢铁与煤炭的过剩甚至在今年上升为国民经济五大任务之一来解决。追问当前中国当前经济困境的原因,根本上是体制、结构性问题。国企部门垄断中国经济的上游产业,而下游产业对民营企业开放。当下游产品的外需、内需不足时,上游行业这些国企的反应却是迟缓的、甚至“停不下来”的。

  融资难、贷款难、不平等对待一直是中小企业的一大生存考验,有数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大约拿走了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的50%,但其拿到的资源与做出的贡献极不匹配,国有企业只不过贡献了GDP的40%、财政收入的30%、就业的20%。笔者身边不少银行的朋友都透露,目前银行贷款大部分还是给了国企及其下属子公司,部分是僵尸企业。“贷款是我们的任务,一定要放贷出去,当然选保障最高的,国企至少不那么容易倒闭,但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借新还旧。比如给一个国企额度十亿,企业每次用五亿,等到期了提余下的五亿来还之前提的五亿,等于之前的五亿还了。”

  银行给国字号的企业放款几乎已成银行内的“潜规则”,给国企放贷出了事也相对说得过去,但若给私营企业放贷出了问题,别人马上怀疑是不是有私向收授等。除了银行“安全”的因素,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就业、政绩等等考虑,也会出面保护“僵尸企业”,与银行斡旋,希望银行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继续对其授信。这样的结果就是,僵尸企业不断的吸取信贷,却没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四万亿”之后中国企业杠杆率迅速攀升,其中主要是国有企业杠杆率偏高。另一边,急于融资活命的中小民资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只能转向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高利息的方式借钱,生存空间进一步恶化。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刘学文曾一针见血指出,解决这一问题得通过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投资(即储蓄或金融资本)应该是“唯利是图”的而不是“任人唯亲”,应该流向最高回报的项目而不是对使用者的身份作区分、歧视。

  6、楼市牺牲掉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幸福

  “这厢沧海苦,那厢尘世欢”,这句来形容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差异再合适不过,可仔细想想,表现不同,却是“皆苦”。一二线城市飙升的房价使得刚需人群要花更长的时间来付涨高的房价,三四线城市一座座住宅楼建好却无人入住。

  对新城区的盲目规划、地区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使得近年来“鬼城”、“新城”频现。国泰君安此前的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高达73.6亿平方米,待售面积为7.2亿平方米。这两部分之和就是商品房的潜在库存,为80.8亿平方米。理论上要消化掉这些库存预计需要6年多的时间,而实际上某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周期甚至长达十多年。

  “全国房地产库存近7亿平米,难消化的只能炸掉!”今年年初任志强一语惊人。他分析称,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有相当一部分库存是无法消化的,不会因为任何政策而消化掉。

  这边房子卖不出,一二线城市却一房难求。超发货币、宽松信贷、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城市资源吸引人口流入、土地供应不足等原因推动了一二线楼市的房价的飙升。究其原因,土地财政(土地、房地产业的税费收入为地方财政贡献约五成以上的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对抑制高房价缺少内在动力,对大城市规模、人口的限制使得土地供应的放开始终“缩手缩脚”。

  然而,大城市房价宜疏不宜堵,不少学者认为,基于人口流入未来大城市房价还会涨。人口是挡不住的,大城市的医疗文化资源、商业环境、工作机会决定了人们向这些城市源源不断地涌入。从国际经验看,“大更大”也是城市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人口日益向大城市聚集的过程,2015年法国人口超6500万,大巴黎地区有1190万人,东京则在仅占全日本4%面积的空间里聚集25%的人口。国内不少城市以交通、环境、资源为由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而事实上,因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观规律所造成的城市规划不足,才是导致一些“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无数漂泊在北上广的年轻人在这轮房价上涨后更感“绝望”,在高不可及的房价面前,自己仿佛被一面看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墙挡在这座城市之外,要么放弃梦想、含恨离开,要么背上沉重的房贷,花更长的时间来付涨上去的房价。

  其实,楼市牺牲掉的又岂止是一代人的幸福,今年买房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动辄囤房十几套、几十套的投资客,如果个人与企业都只想着从炒房地产挣钱,中国经济的未来何在。靠房地产支撑的经济犹如建立在沙土之上,没有牢固的基础,必然会倒塌。

  7、改革与稳增长的犹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明确提出的经济任务,一年下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在探索中艰难前行,一些部门和地方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纠结心态也暴露出来。

  若要调结构、改革则必须放弃一些短期效益,甚至可能触发一定风险,同时中国还要力保“稳增长”,力保就业、社会稳定,这就要考验高层的智慧了。

  从地区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在今年的去产能、去除“僵尸企业”过程中,地方“两难”的心态尽显,产能是要去,但如何让其平稳地退出,人员怎么妥善安排?旧动能已退、新动能未来,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速?会不会影响财政收入?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