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房地产泡沫, 中国至少需八个一线城市(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6-12-10 13:52
新世界分享 aj贝莉 amazing fx 中字 autorun.inf.seg autotestballoon bdaremote behave造句 bf267 bjsj北京时间 brainpass v3 bxl xjp

  从中央来说,最明显的表现要数今年的货币政策,上半年货币政策单月变化幅度之大体现出宽松政策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宽松的环境,也防止经济跌破6.5%,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过去大规模货币刺激的教训,防止再次大水漫灌造成新一轮后遗症。

  改革要进行,但在风险与稳定之间取得一个好的平衡已成为高层与学者的共识。国务院参事夏斌曾表达出高层的态度:“当前的经济转型之局,如何破?总的原则应是,守住底线,改革为先。当前的中国经济,不刺激肯定不行,不仅是就业问题,系统性风险马上会爆发,社会不稳。但是,过度刺激也不行,效应在明显减弱。“两难”面前怎么办?根本出路在改革。又必须看到,不是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有利于短期内稳增长和防风险的。有的改革措施有可能在短期内会从某些方面影响经济增速和暴露风险,进而影响局部的不稳定。怎么办?只能在改革的力度、措施的选择、措施出台时机的把握上,以守住两条底线为原则。”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则举例表示,“比如去杠杆,不去杠杆,风险总有一天会爆发,但如果现在强制性地去杠杆,也许风险就提前爆发了。我们要严密防范危机,但对一旦发生金融不稳定事件,也需要有预案。”“但我想还说的是,即便发生一次小概率的金融不稳定事件,也不会是世界末日,韩国就是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后走出来的。很多国家恰恰是在经历了危机之后,才加快了改革进程。因此,这一点,对国家很重要,对企业很重要,对个人同样很重要。”

  此外,公众参与这轮改革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也是一大问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现在的改革氛围和上世纪80年代有巨大的差别。当时,全民积极参与拥护改革,农村老百姓搞包产到户,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城市里企业搞承包制各种各样的实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当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但是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出来,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大家都知道不能够再过过去那个穷日子了,要变,这是一个根本的动力!

  “目前的改革任务是分解给各个职能部门去做,但是在这个分解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职能部门有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传统思想的约束,这些东西靠部门自身很难突破,没有社会的推动、没有公众各界的参与是很难突破的。”

  后记:“病在腠理,不治恐深”,这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中国再继续向前发展,唯有依靠改革。改革总是难的。想想我们每个人,平时也要努力克服掉惰性去改一些习惯,攻克一门较难的技能,坚持锻炼身体。然而,难,却一定要做。不破不立,对个人,对公司,对国家,都是如此。

  要防止房地产泡沫,中国至少需八个一线城市

  供给侧改革一周年啦!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楼市降温,资金会流入股市吗?小股民要吸取哪些教训?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中小银行发展论坛秘书长姚余栋近日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如果要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我们至少需要八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上、广、深,杭州以及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等都要成为“一线城市”。他认为,在限购政策执行的同时也应有疏导和供给,特别要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

  中国需要八个“一线城市”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楼市的限购政策

  姚余栋: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被很多人认为是安全资产,如果不限制市中心的房价,它的涨幅可能就会失控。现在北京已经有六环了,可能还会出现七环、八环,价格无法想象。如果需要将人口限制在2000万左右,限购政策就出台了,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一线”,这样还能防止房地产泡沫。否则,假如放开了限购政策,北京有3000万人口,不知道将来中心地区的房价会涨到多少钱,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还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我们至少需要八个一线城市,为14亿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限购的同时也要有疏导,有供给,特别是对年轻人。

  对三四线城市我们仍然要进一步推进去库存,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要注意“分城施策”,一二线城市供给不足,因此要多供给,三四线城市要多去化,把结构调一调。

  新华网:您对于楼市的去库存有哪些建议

  姚余栋:去库存我们要考虑两方面,一线城市的房子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那么,一线城市都限购了怎么去库存库存其实都不够。但创业、就业机会主要在一线城市,所以也没办法。因此,还是要建设新的“一线城市”,除了北、上、广、深,还有杭州,以及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

  没有“长钱”去不了杠杆

  新华网:如何分析“去杠杆”的进展

  姚余栋:坦白地说,短期内是很难去杠杆的,我们只能控杠杆。去杠杆是长期任务,不是现在就能完成的。我们整个宏观杠杆率还在上升,不过至少现在M2(广义货币)增长速度11月已经回落到11.6%,杠杆的增速慢下来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说明控杠杆取得了成效。

  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的主要利率是LPR(贷款基础利率),2015年是5.3%,目前是4.3%,这也是不容易的,影响也比较大。

  同时,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改委牵头的“降杠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也是非成喜的,去杠杆不是某一个部门可以做的,是跨部门协调的事情;最近推出了债转股的试点,这也是很重要的去杠杆的举措;还有就是部分僵尸企业采取措施,让市场出清。

  新华网:您对于“去杠杆”有什么建议

  姚余栋:高杠杆和我们的高储蓄率是直接连接的,是通过金融体系转化的,所以关键是要改变金融体系,走向多层次资本市场,这是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很早就提出来的,也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的。

  我们国内债券市场已经接近50万亿人民币,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债券毕竟还是加杠杆,无论是贷款还是债券都是加债务。所以,关键还是要加强股权融资,比如说创业投资、PE、二级市场。股权融资是给实体经济注入资本金,而这个渠道没有畅通主要缺乏“长钱”。

  新华网:如何解决“长钱”的问题

  姚余栋:我们要把高储蓄率的池子和股权融资打开。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支柱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