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但都不约而同地将“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实体经济被视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如何稳固这一根基,成为各地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以,资金脱实向虚是果而不是因,是因为实体经济无利可图,资金才会逃离跑到楼市里,而不是资金流入楼市形成了对实体的碾压,资金是讲利润回报的。由此可见,这几年实体经济确实有些难。 其次,高房价主要指住宅/商业的高房价,可制造业用的是工业厂房,且有职工宿舍食堂,电商的发展已规避了商铺高租金向消费者的转移,所以商铺的死亡是理性的经济选择。 针对这样的现状,“扩大有效投资、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成了多地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首先,要保护好知识产权,只有这样资金才会敢于投入研发;此外,还要保护好财产权,民营企业的财产要跟国有企业的财产一样被同等保护,这样大家才敢于投资做大蛋糕。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即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加大创新产业经济,我们现在提的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其本质都是要通过研发创新来突破,生产有技术含量、有议价能力的商品,就是要跟别人的东西不一样,避免陷入同质化的低层次价格竞争。 江苏提出实体经济这个“立身之本”不能丢;安徽认为要“提升实体经济供给水平”;广东表示要“提升实体经济增长效率”;上海则特别指出防止经济“脱实转虚”。 节目中,对于造成中国实体经济寒冬的因素,节目组给出了多个选项,宗庆后的选择是,第一是高税费,第二是虚拟经济过火,第三是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如果实体经济主要指生产制造业和有店铺经营的生活服务业的话,这些年大家的普遍感受是实体经济难过,生意难做,实体经济关系重大,所以一种普遍的担忧是中国经济怎么办? 实体经济怎么这样难? 最后,中国的房价上涨起始于2003年后,可房价对实体的挤压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之前为什么很少提呢?准确的说,高房价毁了实体经济的论调应该是2012年之后的事。八九十年代,制造业一片红火,即使到了2000年,加入WTO后的外贸红利仍然让实业的好日子延续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更是让制造业达到兴奋高潮点。当经济刺激一过,实体经济立马显现疲态——因产能过剩,所以价格竞争,于是利润一降再降,最终资金逃离,流向利润更高的其他领域,如地产行业,表现出的就是脱实向虚。
临近岁末,各地纷纷召开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被中央重点提及的“振兴实体经济”再次成为地方2017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这两天一则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中国高赋税”的肺腑之言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又把实体经济萎靡归罪于税费,政府高税赋无异于抢劫,所以我们提倡“小政府大社会”——政府除了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外,其他的都应交给市场。但高税赋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企业的高税赋可以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无法提高的原因的是供应充足价格竞争。除了福耀玻璃这样的正规大公司,更多的中小实体不得已通过偷漏税生存——而今偷漏税仍在,可以前能活现在却不能活了,为什么?还是产能过剩啊。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今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L型走势,主要就是实体经济不振导致的,呈现出"脱实向虚"的发展态势。实体经济的下降与今年对外投资激增和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有很大关系。” 同时,投资总量较大的省份更是把着力点放在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经济新业态成为其实体经济转型的主要思路。 首先,就全国来说,高房价也就存在于十几个城市,其他数百个城市房价不仅没涨,还比2012年前后的高点有所下跌,之所以舆论中都是高房价,这就牵涉到媒体话语权的问题,就像“北京一下雪全国都下雪一样”,掌握媒体舆论的人大多居住在高房价的一二线城市。 钱为什么进不了实体经济? 目前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是钱进不了实体经济,是钱已经不再进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这类实体经济,钱已经不再进入缺乏创意、没有成本意识、管理粗放、只是简单供应数量的店铺类实体经济。就像六七十年代的欧美低中端产业向日韩台转移、八九十年代的日韩台低中端产业向大陆转移一样,目前中国也处在产业的升级换代阶段,等到更好的、升级换代的、更高利润的新产业有萌发之势后,钱自然会进入这些实体经济中去,现在进入老旧过时的实体经济无异于送死。 如何让钱进入实体经济? 宗庆后:房地产在摧毁实体经济 最明显的感受是这几年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不少人靠投资房产的收益完胜做实业,一种论调甚嚣尘上:实体经济的萎靡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挤压,钱都流入了地产业,买房炒楼催生资产泡沫了!中央一直在鼓励、地方一直在支持、企业家有着做实业的情怀、百姓也知道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可为什么钱还是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呢? 振兴实体经济成共同目标 准确的说,是低端、无技术含量、环境污染严重、缺乏议价能力的劳动密集型实体经济很难!因为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产能过剩造成相互压价利润摊薄,而人力等成本却在一个劲地上升。 因为可以切身感受城市房价有多高,于是人民普遍认为高房价摧毁了实体经济,但实际情况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确实有负作用,但并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是高房价毁灭了实体经济。 首先,必须看到中央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决心和行动,看到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更要认识到改革要取得明显效果需要时间和耐心。落后产能过剩、人力成本高企、税负过重、金融和房地产挤压,乃至于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解决起来非朝夕之功。可喜的是,中央在振兴实体经济方面的各项政策,正面效应开始逐渐显现。其次,必须看到我国企业大规模走向海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要认识到大多数企业所谋划的“走出去”,是从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布局,而不是被逼无奈的“跑路”。据今年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连续13年增长,并呈现加速态势。“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此外,必须看到,即便是在面对资本外流的压力下,中国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也不会改变。美联储在12月中旬再度加息给全球市场带来了重大冲击,各主要经济体都感受到了资本外流的压力。此次曹德旺访谈受到密切关注的背后,也反映出人们对美联储加息负面效应的担忧,以及由此可能对中国开放战略带来的影响。对此我们要看清,中国对外投资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即坚持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也要把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和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结合起来,规范市场秩序,按有关规定核实一些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促进我国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如此来看,实体经济的困难如何破?答案是研发创新,生产出创造需求的商品! 目前实体经济发展三个问题最需看清。 中国税务过高已成各界共识,有中美两地投资经验的曹德旺说“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学者李炜光甚至提出企业的死亡税率问题——即中小企业如果不偷漏税只能死亡,因为纯利润还不够缴税的。生产成本刚性,人工成本刚性,管理成本刚性,如果税务成本也无法降的话,企业要么偷漏税、要么就不投资,实体经济如何起来? 12月25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对话》节目,邀请了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做客,共同探讨中国制造业寒冬的深层原因。 |
- 上一篇:调控政策轮番轰炸 楼市拐点已明
- 下一篇:年终策划:2016杭州楼市全年政策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