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记者找到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魏骁勇副教授,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电脑程序的“小动作”。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使不进行任何操作,一些电脑软件也在频繁地扫描和读写用户的电脑硬盘,频率最高的达到0.5秒一次,如果没有专业监控软件,根本无法察觉。 源头3:智能手机 如今,不少智能手机都使用安卓操作系统,而其开放源代码的开明行为屡获业界肯定。可是,相比苹果的IOS系统,安卓开放的背后也掩藏着危险。 通过隐私监控软件,记者发现自己手机内安装的55款软件中,有51款涉及获取设备识别码,38款软件涉及读取通话时长和号码,3款软件涉及获取本机号码。从事手机游戏软件开发的刘先生说,一些广告公司和软件开发商“合作”,通过游戏软件获取识别码和电话,然后广告公司用以做业务推广。 其他源头: 除上述几种方式,快递物流、报名考试、保险登记,甚至投送简历等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新闻背景 去年四川破获54起侵害个人信息案 2012年,公安部组织包括四川省在内的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网络展开侦控。成都等11市公安机关,同时开展统一抓捕行动。破获非法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案件54起,抓获了涉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人员80人,其中非法买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1人,“中间商”64人,“非法调查人员”15人,打掉利用个人信息实施下游犯罪团伙2个,缴获作案电脑10余台,扣押汽车2辆,涉案资产总计38万元。 ■记者手记 防不如管 采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无数次地感觉到,这真是一个“大泄密”时代,要想做到个人信息不泄露,也许只能像鲁滨孙一样,漂流到无人的孤岛,一辈子不和电脑、手机、房产商打交道。 可换个角度来讲,为什么要把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重担交到个人的身上,毕竟,真正违法犯罪的不是我们个体。就像盗窃一样,丢了东西,当然是小偷的责任,不能怪受害人“不小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对应的法律法规,毕竟,防不如管。(记者 郝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