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内楼市并不平静,在成交量逐月攀升的情况下,从9月底开始,楼市风向转变。短短的国庆假期,全国20余个热点城市纷纷发布楼市调控新政。这是自2014年全国房地产政策开始松绑后,首次出现地方政府集中出台调控政策。而房企巨头之间的较量也日渐白日化,宝万之争引发的险资对上市公司纷纷举牌,最终引发监管加强,也令市场关注。 1、中央首提抑制泡沫 重申建立长效机制 事件: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其中要求,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指出,要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评析:业内人士表示,2016下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到“抑制资产泡沫”。实际上,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经济支柱十余年,早在前两年已出现整体性过剩,三四线城市楼市还有大量库存。本轮热点城市房价上涨,除了部分供需因素外,大城市房地产超越居住属性、金融资本化乃重要原因。同时,大城市房价的非理性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因此,减少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就十分必要与迫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失去价值,相反房地产在不远的将来依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要想抑制房地产泡沫,一方面,需要短期措施,比如少数城市实施限购、限贷、限价等手段,特别是针对高杠杆推出一系列限制措施,9月底与国庆期间20余城出台调控新政,正是中央抑制房地产泡沫方针的体现;另一方面,还需要长效措施,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长效机制最早2013年提出,但近几年进展缓慢,预计未来一两年会加速推进,包括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 2、国庆假期密集出台调控严政 事件:9月30日北京、天津发布楼市调控新政,其后在短短的国庆假期,全国20余个热点城市纷纷发布调控新政。这是自2014年全国房地产政策开始松绑后,首次出现地方政府集中出台调控政策。显而易见,这是在有关部门统一部署下的一次集体行动,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合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天津、福州、武汉、郑州、济南和成都等房价上涨过快城市,成为重点调控对象。此次热点城市的调控政策,主要包括:限购、限贷、加大土地供应、规范商品房销售监管、整治市场违法行为、加强销售价格监管、严厉打击造谣滋事等。 评析:2016年全国市场区域分化更加显著,在多数三四线城市急需去库存的同时,20多个城市楼市高温不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从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包括北、上、深等被重点监控的16个城市,房价涨幅均超过15%,其中深圳、上海、厦门、南京、合肥房价涨幅分别高达86.6%、56%、51.4%、49.4%和47.6%。热点城市楼市过热,既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又不利于经济稳健增长。因此,在中央“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方针指导下,20余城在国庆假期集中出台新政。 其实,地方政策的风向变化,早在2016年一季度就初露端倪。上海于3月25日率先发布“沪九条”——这是此轮房地产周期内第一个实施收紧型政策的大城市,随后深圳、廊坊、苏州等地跟进出台调控政策。在国庆新政潮后,仍有上海、杭州、成都等出台“补丁”政策,长沙则首次出台新政。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已有至少24个城市出台了50多次调控措施。调控政策出台后,四季度这些热点城市已经开始降温,成交量下滑,房价涨幅缩小或微跌,调控效果正在显现中。 一直颇受购房者关注的深圳,在2016年率先出现了房价短期拐点。安居客数据显示,2016年10月深圳房价环比涨幅首次转负,下跌0.5%,这是自2014年12月以来深圳房价首次下跌,也是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中房价最早下跌的城市。业内人士表示,本轮房地产短周期运行过程中,深圳房价由领涨全国,转为领跌全国,说明一个城市的房价不可能持续大涨,大涨之后,且遭遇政策收紧之后,容易产生大幅波动。 3、官方发文拟推街区制 事件:2016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并部署了一个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实招”。此次《若干意见》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 《若干意见》中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一指导性政策的出台,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评析:此次《若干意见》中提出不再建封闭小区,主要也是基于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着交通拥堵漫延加重等诸多问题。而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紧密结合,不设围墙。在土地私有制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大多采用这一方式。 街区制并非简单“拆围墙”。对于社会关注问题,住建部做出回应,希望要正确理解“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街区制是对世界城市规划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它影响了路网的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在理解和落实过程中,要认真全面理解好“逐步”两个字。“逐步”就是要有计划,要有轻重缓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具体实施中还要制定细则,特别是各省、各城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在制定办法过程中,肯定要听取市民意见。 4、房企并购引关注 事件:2016年地产企业之间的并购动作频频,成功案例也颇多。3月14日,中海宣布收购中信旗下住宅业务,将获取中信分布在国内24个城市的126个项目,建筑面积2352万平米,项目总价值为1096.39亿元。9月18日,融创宣布以137.9亿元收购联想旗下融科智地42个物业项目股权及债权,分布于16个城市,未售面积约730万平方米。11月9日,绿地拟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的方式以51.63亿元的代价收购协信远创40%股权。12月5日,中航地产发布公告,将成都航逸、江苏中航等9个资产包以20.3亿元的价格卖给了保利地产。某房企并购了包括嘉凯城、廊坊发展等企业股份,引起行业内较大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