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就是从中央财政、银行对保障性住房,就北京来说是非常支持的。利率应该说是比较低的,同时北京市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他的条件应该说政策是非常优惠的。包括土地出让金,免收政策。保障性作为开发企业来讲,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不是很大,但是要薄利薄销我认为也可以发展这是我对调控的一些态度,谢谢! 罗康瑞:但是房产税肯定是建不了上千万套的保障房。 我们看到从整个城市化推进的进程,未来中国还会产生更多特大城市的大型城市。这些部分房地产的供给方面是主要的矛盾。刚才几位专家都谈到了区域的调整,其实很多跟随着这些产业,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迁移,也使得这种区域格局的调整,为房地产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罗康瑞:谢谢我想问一下我们的讲话人,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问题,讲到这些调控措施是否太严厉,太苛刻了,我想请各位评述一下。
> 相关专题: 第二个就是微观政策,比如说在限购方面的一些政策。按揭的比例、首付比例、是否能买第二套房的做法。我这些微观层面的措施也是有用的能够来进行调控。我想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宏观的一些政策,而不是更多的侧重走微观路线。 罗康瑞:其实保障房我认为我们国家要大力的建议,因为怎么样用这个手段去调解起来调解不了的。比较高收入的他们愿意买漂亮的房子是他自己去定的,但是收入低的我们应该给他房去住。其他的国家、城市都是用这种方法,资金怎么样来?我们现在是可以用民间的资金投入这一块,要是大家愿意买一套房,预付款这个方式,我看了这是我们款放在银行有80万亿,这些钱放在银行是负利息的,我们能够借这个渠道让他们投进去买自己的房子,土地的价格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政府愿意地价比较低房价一定会低下来的。今天在我们内地,到底这些钱投资放什么地方了,没有出路那你买房产,当然有一些年轻人是不太现实,一毕业出来就说我要买房子。我使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我才买第一套房子这是比较现实的。自己要做好一点,就拼命的努力赚钱,不要等政府国家为你提供好的住所,这是我们没办法做到的,13亿人口没有办法做到。 提问:我问一个关于刚性需求的问题,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感觉困惑,西方经济学里对需求是有所区分的。每个人都有住大房子的想法,但是你是不是能够形成需求是看有没有经济的实力。所以不能够简单的把城市化作为一定能够成为有效需求衡量的标准,所以想问您,在您看来什么是刚性的需要,是由于国家措施导致这部分不能释放。即使房价再压下来,低收入人群仍然不能够买到房。您刚才谈到刚需,恰恰是指低收入的人群,所以我的意思是说,无论降到多低的情况下,都不能够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一般的上性住房两万块钱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我看来要结婚的人,进城务工的人员,他们永远不会达到这样的工资难道保障房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的办法吗? 第四个就是区域分化。已经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从他的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布局情况看,分化已经开始越来越明显。从土地出让的区域结构和土地出让金的比例看,中西部明显的上升,沿海不是影响比较大。 :我想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我想你对这个局势非常的了解,您能不能评述一下对于房地产调控措施是否得当? 巴曙松:保障房看它的结构构成方面,真正需要地方政府掏钱的比重其实是很小的。非常大的比重可能是不同的地区,棚户区改造可能要很大的比重,原来很低现在建了之后不一定拿出钱过来。第二个通过适当产品的组合,像重庆通过一个平台融资之后,通过一层二层需要真正投入的并不多,所以我倒觉得保障房里面比较大的问题也在这里就是保障房的概念被泛化,现在通知到甚至连开发区的周转房都统计进去,所以要真正建市场真正需要的就是公租房、廉租房这些方面。第二个就是保障房建设,本身是保障系统,是在低收入阶层的一个社会辅助,现在在更大的程度上,因为要调控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资可能会下滑,经济的对冲措施这样要回到本来的位置,他的社会特性,我们现在强调更多的是对冲的特性。 巴曙松:刚需分两部分,第一套房就是刚需,跟父母住不算第一套房。假如两个人结婚要有住房这三第一套房,第一套房一定是刚需。 巴曙松:现在供求关系基本盈利,应该说在刚性需求方面应该做一些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