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日前透露,国土资源部已将一份涉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的统计表交予银监会,银监会将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8月3日《中国证券报》) 早在2008年,国土资源部就要求各地建立土地违法记录通报公示制度。然而,土地违法常见,至今却未见一份完整的“黑名单”公示。而此次“黑名单”,也只见数字不见名单。因而,这份“黑名单”能否戳中开发商痛处,使开发商不敢囤地也无法囤地,发挥应有的杀伤力,恐怕情况不容乐观。 这1457宗闲置土地能收回多少,80%的比例恐怕要让人持怀疑态度。原因很简单,尽管这是国土资源部制定的“黑名单”,但处置闲置土地的权力却在地方。在“土地财政”背景下,要想让地方监管部门收回大量闲置土地,恐怕存在不少困难和阻力。 此外,“黑名单”还漏掉了多少闲置土地,也有待于进一步查清。1457宗闲置土地看似不少,其实与真实的数量恐怕差距还很大。就北京而言,审计发现在2006年至2007年已经批复征用的土地中,尚有64%的土地未完成开发工作,这意味着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再比如说上海,在“黑名单”中是“零闲置”,但有公开报道的一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1月,上海共有闲置土地约300幅,涉及总建筑面积近4000万平方米,怎么会显示“零闲置”呢? 还有就是“黑名单”应公开而没有公开,国土资源部的这个“黑名单”只在相关部门内部流转未见公示,既不能让公众参与监督,也不能起到警示作用,意义极其有限,并且“黑名单”的惩戒恐怕也难以发挥。“黑名单”除了进入银监会甚至证监会,限制开发商贷款、融资外,还应该在拿地资格、开发资质、企业年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只有“黑名单”成常态监督,并且公之于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