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重庆市环保局公布的8月罚单显示,13张罚单中有10家为建筑商,他们都是因为噪音污染而上榜。这也是继今年5月1日起,《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布的被罚款楼盘最多的月份。 7月,重庆市环保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公示(2013年7月)》中,在违法事实中明确提出涉及噪音污染的被处罚企业共16家,罚单总金额达205万元,其中某承建商一个人就收到了5张罚单,罚款总金额达95万元,成为该类罚单中受罚金额最高的公司。 7、8两月的公示显示,多数被罚楼盘是因为使用挖掘机等强噪声机具进行夜间施工作业,场界噪声值超过国家《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夜间55分贝的限值,造成噪声污染而被罚。 施工单位要对噪音公示 事实上,新实施的《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已经对建筑施工可能造成的噪音污染方面进行了强化和完善。 譬如其第21条就明确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内进行施工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于施工期间在施工场所公示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内容和时间、项目业主联系方式、施工单位名称、工地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和采取的防治措施。按理说这样的规定已经非常细致了,但是显然,在防治办法实施数月之后,楼盘噪音仍然是困扰周边市民的一大难题。 建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被罚的当然只是个别,主城上千个工地,肯定不止10多个楼盘噪音超标。那么,为何有的楼盘屡屡被罚仍然顶风作案?为何罚单之下仍难挡承建商们“夜奔”扰民?个人以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引起开发商和施工方的足够重视。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套用一位网友的建议:要罚就罚他个倾家荡产,看谁还敢不重视?换句话说,现在罚得还是“轻”了点。 以今年上半年重庆主城被罚得最重的谢家湾一楼盘为例,14次违法仅被罚款280万元。对于当惯了甲方的开发商而言,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再往深处看,泥鳅再小也是鱼,罚款再少也是钱,如果不是开发商工期追得紧,哪个施工单位愿意冒着被罚的危险去施工?哪辆运渣车又会深夜去拉渣土?因此,从溯本求源的角度,我认为,要解决制造噪音的施工楼盘,就该把开商发和施工方一起处理:环保部门开罚单,交给各地的国土房屋管理部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国土房管部门把预售许可证给卡住不予办理,让受噪音污染影响的居民们监督满意后才放行预售许可证。 如果真能这样,那时候,就像《大话西游》里唐僧感叹的:这个世界,终于清静了。 |
- 上一篇:楼市评论:一线城市调控或再收紧
- 下一篇:楼市评论:莫让新“国五条”由期待变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