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新时代金融将如何助推商业地产变革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7-07-05 12:06
战王龙妃 总裁老公乖乖听话 大广高速路况实时查询 素女经秘戏图本 一起长大慢慢变老 天龙猎艳之邪帝虚竹 绥芬河信息网 听说你要娶老子 食木甲鲶鱼

  11月23日,2016观点商业年会在香港举行,大会围绕“中产阶段的商业潮流”展开探讨,金融界网站进行全程报道。大会进行主题为“资本新时代 金融如何助推商业变革”的讨论环节,花旗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兼亚洲区房地产板块研究主管蔡金强在讨论中表示,商业地产是“练武功”,金融像内在的修为,它没有终端的金融,没人帮他打开“任督二脉”,我负责亚太区,去过各地的商业,我认为中国的商业并不差,也不是没人投,而是主要因为没有好的退出机制。
  
  以下为讨论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在听完王天兵先生的精彩演讲之后,下面将开启第三环节的主题讨论会。
  
  金融在商业地产发展中承担起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我们谈论REITS、基金、资产管理的时候,是否真正已经了解金融?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金融也需要不断成长与变革。接下来有请讨论嘉宾,他们是:
  
  黎振伟,世联行(8.17 -0.97%,买入)首席技术官;
  
  舒策城,五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龙飞,中国勒泰商业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
  
  蒋达强,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蔡金强,花旗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兼亚洲区房地产板块研究主管;
  
  张子玉,正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熙龄,霸菱亚洲投资董事总经理;
  
  古迎辉,香港元丰资本执行合伙人;
  
  洪诚明,星展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房地产及战略客户主管;
  
  李文峥,越秀房托投资总监;
  
  黎振伟:感谢大家坐到最后,本场队伍规模强大,一共有九位嘉宾。我们的话题谈到商业与金融结合,我蛮困惑,怎么没有香港嘉宾来演讲,都是国内的嘉宾。我发现更多的创新国内,既谈到纯商业,也谈到符合投资商业。在座各位都是发展商及做金融的,我们能否像刚才两位嘉宾一样,做更有价值的模式。
  
  我们的环节是金融与商业,现在的商业不好做,我们要做金融,中国商业有点像中国实业,昨天广州拍地,8块住宅,2块商业,结果7块商业,2块商业其中1块流拍,现在做商业的不容易。别说救国,先救实业。
  
  请大家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商业跟金融,谁重谁轻;二是银行,现在还投商业吗?你对商业地产商有什么建议。商业地产商回答商业跟金融谁跟重要,在今天的环境下,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商业,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支持你。我发现唯一只有你是香港的商业。商业很难卖,您如何看商业金融,您要做什么样的商业。
  
  舒策城:第一个问题,商业跟金融哪个重要,我认为商业更重要,如果不做好商业,没有金融会支持。做好商业,金融有可能支持,我认为商业很重要。
  
  现在中国商业地产,今年商业地产压力很大,我们做了几十个商业项目,其中有十几个综合体,二十几个专业市场。这两条线比较,明显综合体压力比专业市场大,一直两条线发展。
  
  我从2004年开始做这个行业,经济好的时候综合体好做,零售业增长比较快,经济下行时发现抗风险的专业市场比较好,专业市场有刚需,专业市场的产品价格比较低。
  
  综合体,经济好的时候可以消费1000块,经济不好的时候会消费100块,大家有钱买奢侈品,收入不好只买刚需品。在中国做商业市场和综合体的不多,应该只有我们一家,我们做了16个综合体,24个专业市场,委托我们管理的还有20个,我们现在管理60多个项目。
  
  按道理商业地产是一个很好的行业,有些城市规划过剩造成商业压力很大,如果规划合理是很好的行业。我们开发了一些住宅,把住宅当投资的产品,按理说商业更适合投资。要合理规划商业,价值不会差于住宅,它真的是过剩,明明适合建两个综合体,他建了五个综合体,香港比大陆合理科学,压力不像我们这么大。
  
  因为专业市场注册人少一点,我们是2013年在香港上市。我们把商业做好,希望金融可以支持我们。
  
  黎振伟:下一位是林总,商业跟金融谁重要,您要投资商业,愿意投哪些?如果要投,你要求他怎么变化。
  
  林熙龄:不是专业市场不好,但我不会投,为什么我不会投。金融跟商业地产谁重要?我是投资者,如果没有金融,根本不能做投资,两个都重要,舒总说这个做得不好,拿不到钱,这是鸡跟鸡蛋的问题。
  
  为什么以前不投专业市场,传统商业地产是做好商场,不管是什么业态,都追求稳定的现金流,做什么产品都可以。稳定的租户组合、定位和现金流。
  
  现在有电商冲击、莫名其妙的理论,购物模式不一样了,现在周期很短,下一步怎么做,不管体验性、家庭。传统的可能不行,要找一些可以接受风险比较高的投资者,你的现金流可能不稳定,但是两、三年后你是一个大赢家,投资者可能比较适合金融产品。银行可以做传统的,贷款比例比较低。如果未来体验性一旦成功,最后分成肯定比追求现金流稳定好。
  
  黎振伟:你说都重要,孪生兄弟也有大小。你现在找到投资模式了吗?
  
  林熙龄:找到,但有不确定性。
  
  黎振伟:第二位嘉宾来自勒泰商业地产集团的杨龙飞董事长,您昨天谈到的项目很出名,至今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金融与地产以及你现在做的商业如何创新,得到金融的支持。
  
  杨龙飞:谈谈金融和地产,这两个词可以分,有钱不懂不行。一是商业地产不能没有金融;二是商业地产不能不懂装懂,有些人没有做过商业,我是卖泡泡糖的。很多人在商业地产赚了很多钱,但门槛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么低,肯定不能不懂装懂。
  
  互联网,今天听沈建光先生说的话很有哲理,回到本质。很多人对商业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光棍节”,卖了1000多亿。谁能告诉我10号和12号卖的多少钱,线上怎么把线下都取代了。马云,12号卖了多少钱,谁也不说这个事。
  
  过去开饭店,到饭馆吃饭,没有移动互联网,不那么方便。商业的本质是实实在在的供和需之间的关系,互联网加上技术,无非是精准、高效、服务。我们是做零售业的,沈建光说得非常好,静下来多想想。光棍节要干什么,国外圣诞节所有零售商都会促销。
  
  黎振伟:您的企业如何跟企业合作,我们现在要卖住宅。
  
  杨龙飞:我没有住宅,专做商业。
  
  黎振伟:如何解决资金。
  
  杨龙飞:做商业一定要有金融支持,上午水遊城2008年已经做了,中国市场生态不成熟,你热爱这个行业,市场环境不成熟,做不好。你有很好的商业理念,这里有很多经济指标符合投资人回报的需要,到底有多长时间,这有产业链的问题。
  
  2003年做,2004年开业,我在马来西亚设立,马来西亚有12万平米。有现金流也拿不到钱。我在谈本质,不能草草说金融和地产,都说“双11”卖的多少钱,从来没有人问12号卖多少钱。线上线下是事物的两方面,本是商业,互联网只是一个技术,各行各业都可以应用到。
  
  黎振伟:一个皮,一个肉。你完全做商业,接下来让杨总总结。
  
  杨龙飞:人的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这个世界,今天活动是商务论坛,我们一生中80%时间在市内,你是工人,在车间,是工业地产;你是物流,这是运输地产;你是老人,这是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我的理念是携手世界商业,改变城市生活。这不是泛泛的口号,什么是零售,这是一本艺术,购物中心是商场的,是了解这个城市人的都市生活习惯的一门科学。
  
  我做商业地产很长时间,大家都知道都市生活,人类生活需要各种服务,我是整合各种服务,把高效、零售的整合起来,把体验型等整合进来,把城市没有的,别处有的,消费习惯可以适应的放进来,整合成大的综合体,各自发挥协同效应,聚集人流,为城市服务。我们做的购物中心,整个城市的生活有提升和享受。
  
  黎振伟:下一位嘉宾是做商业和做银行的,接下来有请旭辉控股副总裁蒋总,您怎么看商业和金融,旭辉商业模式里如何讲金融。谈谈您的商业模式,他愿意投资你的商业吗?
  
  蒋达强:我是来打酱油的,主办方本来让张华容来,张总来不了,我跟张总是好朋友。旭辉控股以住宅开发为主的公司,我管商业和住宅,我思考三个问题,一直是旭辉控股琢磨,没有想得特别清楚。
  
  一是怎样靠谱的商业人才在公司工作满五年,为什么跟老板、老师搞不到一起,因为不知道这个人是否靠谱,能否跟我脚踏实地的作风吻合;二是工作不满五年,我们的成本非常大。如何一次做对产品,做不对,产品做对,成本最简单;
  
  三是如何把重资产变轻,开发商永远是重资产,不可能是轻资产,重资产变轻很大的前提是融资成本低于5,我们不是央企,做起来很难。
  
  金融对开发商来讲非常关键,融资和开发商成本达到一定水平,我们的商业为地产服务,不能达到商业和地产并驾齐驱,我们旭辉控股正在摸索,我们把自己当做乙方,跟香港置地有很多合作,我们替他们打工,他们做投资商,我们做开发商,替他们把盘操好,把项目做好,给他们挣钱。
  
  黎振伟:你们做商业的资金来源于哪里?
  
  蒋达强:大部分是住宅,我们旭辉控股的商业还没有到扭亏为盈,还是不太大的业务。
  
  黎振伟:你们规模蛮大,未来的发展不得了。
  
  蒋达强:我们就做一个行业。
  
  黎振伟:接下来有请花旗银行总经理蔡金强先生,像这种企业,您更愿意投资什么?他们提出5的融资成本,您能给吗?
  
  蔡金强:商业地产是“练武功”,金融像内在的修为,它没有终端的金融,没人帮他打开“任督二脉”,我负责亚太区,去过各地的商业,中国的商业并不差,也不是没人投,而是没有退出机制。
  
  比如美国整体经营性商业,大概规模在7万亿美金左右,中国的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加起来大概3万亿美金左右。融资方面,中国这条腿是瘸的,美国有1万亿来自于经营型贷款,1万亿来自于CMBS,中国七成来自于抵押性贷款。
  
  如果要发展,钱要不停的投进去。上市又退市,退市又想上市,这跟CMBI,并不是没有前期的金融。投不投?很多人投,关键是投进去后两个人抱在一起,大家都走不了。
  
  黎振伟:可以帮他投,能不能走?
  
  蔡金强:2017年,这一块主要是税的问题,根据具体的了解,可能有比较好进度可以出来,不光是零售,就算是菜市场、停车场都可以变成它。我是比较乐观的。
  
  黎振伟:银行可以帮助商业地产共进退。商业和金融,一是打通人体“任督二脉”。下一位来自正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张子玉先生,如何看待金融和地产的关系。
  
  张子玉:我们今年正式把总部迁到上海,正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大概有三个板块,一是住宅,去年卖了300多亿,全中国排27位;二是商业;三是资本市场。
  
  严格意义上我们是被动市场,我们是纯住宅开发商,从2013年开始做商业地产,纯住宅地越来越难,我们公司根据未来住宅的开发和布局,主动拿一些商业地块,从被动和主动之间比较痛苦,我们现在做的购物中心全部持有,主要布局12个城市,12个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苏州。
  
  我认为商业地产主要核心是经营,经营和服务是我们做商业地产的本质。当我们拿到地做评估后,平均回报率是6-8%,莆田是我们老家,回报率是8.1%。我们做了上海的测算,老板下指标做到7%,但我们测算是6.5%,因为土地成本太高。
  
  我们在做的时候也很痛苦,商业作为集团独立板块,对我们团队、管理、经营的要求非常高,今年要开两家,一是长沙,二是下个月16号在苏州。一是区域型购物中心,二是社区型购物中心。
  
  因为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盈利模式不一样,商业地产做金融产品,我们拿第一家店开出来,经营一年,在2017年4月可以开业,一是回报率,二是租户组合,三是地点,我们前一段发了一个债,成本在6.5左右。我们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商业,我们想把内功做好,把经营做好,大家对金融都有需求。
  
  黎振伟:您的观点是商业是内功,做好了,金融就会找你。您希望怎么跟在座投资者合作。
  
  张子玉:我们大概回报率是7.5%,我们第一期债是10年,资金是5个多亿,我没有他要求这么低,我们老板给我指标是6左右。我们租金的回报率有运营能力,我们全国资源实力,我的购物中心可以做到理想值的7.5-8是可以的,资金越低越好,6左右是可以接受的。
  
  黎振伟:下一位有请星展银行董事总经理洪诚明先生,开发商意识到要持有,现在发债,回报率要达到6-7,如果他来找你,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如何选择企业。
  
  洪诚明:蔡总的演讲很精彩,我认为这是一个时点,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因素,我补充一点,商业地产尤其是零售对我来说是“老火汤”,商业的本质是“汤足,有耐心,火候适中”。
  
  开发的时候可以给一点比较高的回报,后面要“收火”,但是在国内找不到“火”的原料,希望各位可以配合我们中等收入的发展,多做中等收入的基金配置,让“老火汤”在适当的火候煲出来。
  
  他们可以把汤最终放在火炉上,它有小股操盘的好处,也有不温不火的持续发展,可以达到适中的效果。最终是时间和匹配度,回应李总的问题,两者很重要,并且需要匹配。
  
  黎振伟:还需要时间,谢谢你!从金融的角度,我非常理解,时间如何培育,金融要给商业时间,不能给太高的要求。剩下最后两位,我先找来自兰桂坊的古总,你懂商业,也懂金融,纯香港是没问题的,回到国内可能有问题。
  
  古迎辉:证券化退出方面有一些问题,从前端方面可以用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是可以做到的。根据国情,现在暂时没有很好的退出方法,对我们前端的投资和要求更高。例如一个普通的地产基金,要求20%,我们必须满足它的要求。
  
  退出经过各种手段,比如上市、EIT等,十年前我们做过过的项目,但这并不是很大的共性。之前兰桂坊基本通过私募股权前端解决资金,后续寻求各种退出途径,要么可以转让股份,整个项目卖掉、证券化的退出。一般有五年以上,制度会退出来的,我们会向前看。
  
  黎振伟:我跟兰桂坊在广州做一个项目,香港的做法和国内的不一样,他们选项目非常严格,宁缺毋滥,要做好的、做对的,我跟他们研究10个项目,只看中1个,保证拿项目时,资金会关注你。我觉得您这个模式很好,国内的开发商要转型,放慢速度才能学到您的模式。
  
  最后有请越秀房托的李总,为什么REITs同样在中国这么难做,越秀可以做到。
  
  李文峥:越秀房托是广州的国企,发展至今有地产金融等业务,走到今天,我们的感受是住宅和商业都在做,住宅我们有两、三百亿销售额,我们在商业方面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特别的地方是有REITs平台,因为机会的原因或是政策的原因等,在2005年的时候,那时候是香港第一批REITs出来,2003年出法规,2005年扩大范围,REITs在同一年出来。在之前,我们有比较好的架构,也有资产的储备,有一个资产包,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税务方面的便利,在香港有比较好的平台。回应韩先生谈到的模式,开发、运营和金融结合起来的模式,我们有开发的主体(越秀地产)可以开发项目,我们有运营团队做运营和孵化,我们也有REITS平台做金融。我们对其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形成闭环以及大概的发展逻辑。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把广州市地标物业装到REITs里,我们做的时候,REITs只有70亿资产,在广州价值150亿。得益于我们没有开辟通道和平台。这个循环做起来不太容易,我们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心得,在座各位都是这方面的商业地产专家,接下来要和国内这一块,REITs可能很快会出来。我们看到ABS在2014年6月份,合计起来有500亿规模。如果真的要做准备,作为商业地产开发商、业主或者轻资产运营团队,如何迎接市场的巨大机会,我们的感觉有几个方面,一是有比较清晰的战略,以开发商来讲,很多开发商是被动做商业,不得不拿商业的地,我们在很多城市拍地的时候要对接商业,不得不把它做好。接下来我们要主动做这一块的时候有很清晰的战略。
  
  要有资产配置的能力,这是比较核心的,规模很重要。香港的REITs规模越大,RREITs的要求越低,将来真的要做这个平台时,估值可以做得越好。
  
  我们理解REITS要一步到位比较困难,现在开始找不同的风险偏好、产品偏好等,做前期的配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钱,它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对自己做很好的评估,看我们的风险到哪里,产品阶段到哪里,对未来风险的控制到哪里,我们可以早点配置资金,包括ABS都可以在现阶段配起来,将来退出会更容易。
  
  黎振伟:谢谢,我在广州,我很清楚越秀房托的上市。很肯定一点是现在上市资产很强,租金收益很好。关于金融与商业的话题到此结束,台上各位谈到自己的观点,从商业者角度和金融的角度各有不同,个人认为本质是把商业做好,如果没有本,金融不会找你。这个课题的难度很大,我们在做中国房地产的实业,真的需要我们行业多关注,多给政策,多解决我们商业的退出机制问题。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杨总要做很多的项目,明年分享您的经验。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