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朕 已 阅 房地产已经由过去的经济政策转变成民生政策,住房的民生属性已经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就短期而言,房地产政策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出现明显松动的可能性不大。 在明年年中之前,市场很可能出现全面的下行态势,但政策的转向会滞后到明年下半年。 最近官方通过各个途径释放房地产政策的信号,值得关注的,一是本次大会报告关于房地产政策的表述,一是最近住建部有关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两者都释放了颇有含金量的信息,对判断未来房地产政策及房价走势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谈及房地产时,本次大会报告的具体表述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关于这个表述的意义,我已经在最近的一些论坛会议上多次阐述。房地产政策在本次大会报告中的最重大的意义,不仅在于说了什么,更在于在什么地方说。 特别要提醒各位的是,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提及房地产政策,只有两次。第一次在十七大。十七大报告在提及房地产政策时并没有谈及全部,而只是在社会保障部门提到了廉租房制度,具体表述是,“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第二次就是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大会上。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多次抨击,中国房地产政策的最大问题,是偏离了住房的民生和社会属性,而过于注重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长期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以至于形成了对房地产的过度的依赖。每一次经济下行,房地产都首当其冲,成为对冲经济下行风险的首要工具。同时,土地出让金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多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 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导致房地产行业的种种乱象,同时,随着房价的上涨,房子也逐渐脱离了居住的基本功能,成为资产配置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思维下,中国房地产承担了过多的脱离房子基本功能的“任务”,使得中国的房地产政策越来越偏离主题。为什么要盖房子,盖房子为什么,为什么要买房子,这些几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房地产政策过于“经济化”和功利化而成了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的大问题。
房地产政策动态中,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是10月19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回答有关“房地产长效机制有无时间表”的一系列表示。王蒙徽重申了报告对于 “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以及未来房地产政策的重点是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满足基本保障,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立法等手段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王蒙徽特别提及最近在住房租赁市场,以及保障房建设中的共有产权房等问题。王蒙徽的话透露出的最大信号,就是中国住房投资最为最好的投资的历史已经结束。在房地产政策回归民生,房子回归居住属性的情况下,高层势必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与长效机制之间慎重研究衔接问题,避免给市场再次释放错误的信号,导致市场再次反弹。这应该是明确无误的。
就短期而言,房地产政策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出现明显松动的可能性不大。从今年市场来看,变天已是定局。一线量价出现了明显的松动,二线热点城市除少数外,整个市场也在悄然变化。国家统计局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也证明。9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为44个(8月为46个),持平的8个,下跌的18个,市场已经明显表现出了疲势。各位可以研究一下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这个数据虽然我一再说是中国最假的统计数据,不要纠缠数据本身,但这个数据基本可以反应房地产市场的强弱对比,当环比上涨的城市数下降为35个以下时,市场基本确立了下行态势。 根据过往,在下行的情况下,地方一般都会悄然放松调控,但今天市场的特殊在于,由于四五六线城市的发力,虽然房地产,特别是住宅销售的数据在九月份出现负增长,但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基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8.1%的增速仍然在合理区间内。这事实上也意味着,在明年年中之前,市场很可能出现全面的下行态势,但政策的转向会滞后到明年下半年。这意味着,明年下半年,将是本轮房地产周期最困难的时刻。
同时,从中国经济大周期和货币政策而言,笔者从去年一直强调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超高速印钞时代的终结等问题,这意味着,助推房价上涨的主要工具,货币超发问题逐渐将不复存在,中国的M2已经连续三个月停留在个位数,这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常态。货币的不超发,宏观经济大周期的转折,已经经济从高增长阶段到高质量阶段的几大转换,都意味着,投资房地产高收益低风险时代,正在慢慢终结,买房不需要智商的时代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 (责任编辑:娄在霞 ) |
- 上一篇:房地产政策:一场艰难的平衡
- 下一篇:太原鼓励新建租赁住房 政府将出台补贴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