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是否见效存争议 监管层密切关注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7-11-07 11:37
暖床侍妾 清湍鸣回溪下一句 清幽异梦 情定少林寺演员表 情迷但丁湾qvod 曲马多戒断网 泉店煤矿堵门 全息娇娃 群扑网 饶河教体信息网

  楼市调控是否见效?近期楼市热点纷呈,背后均是关于调控是否还应持续、收紧的争议和利益博弈。中房协代表的开发商群体、普通购房人、多个相关部委、专家学者各持己见,楼市再现僵持。

  据接近国土资源部、证监会、银监会的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监管层尤其是与地产公司、银行密切关联的监管部门,目前认为楼市调控成果尚需稳固。

  中房协代言背后

  中房协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据中房协网站显示,其是由地产相关企业组成的行业性组织,目前会员已达2300多家,万科(000002,股吧)总裁郁亮、绿城中国董事长宋卫平、中海外主席孔庆平等主流地产商,均为中房协副会长、理事。

  在所谓中房协“上书”炒得沸沸扬扬之际,中房协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中房协没有上书一说,而只是在7月份财政部、住建部召开的有关座谈会上,副会长朱中一代表中房协作了汇报,反映了一些意见。

  不过,作为行业组织,中房协确实更多地代表其会员也就是开发商的利益。朱中一认为,当前需要暂缓出台紧缩性调控政策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房屋交易量在迅速下滑;此外,土地供应不足和开发商拿地不积极,将可能成为影响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大问题。

  这代表了当前地产商的共识。“调控已经见效,投资下降、成交量、销售价格下降,”是开发商对外的一致用词。华远地产(600743,股吧)董事长任志强近日表示,6、7月份的统计数据对比证明了一个事实:房价确实是下降了,因为销售额的下降预示着价格在持续下跌。任志强甚至预言,当前的房价下跌还只是开始,尽管从数据看房价仍然在高位运行,但已进入下行通道,并将在后几个月充分显现。

  但这与普通买房人的感受并不一致。广州的姚先生表示,以前广州人觉得10000元的单价就是买房的一个心理价位,现在广州人买房的心理价格已经被提高了很多,而且似乎不可能降下来。

  在深圳,一直想要换房的张先生说,他关注的几个板块,如新洲、白石洲、香蜜湖等,这几个月来价格并未下跌。

  “如果说调控的目的就是房价的涨幅被遏制,那么现在确实达到了;但民众期望的房价并未实质性下跌,或者说并未达到大家心里期望的那个下跌幅度,”招商地产(000024,股吧)董秘刘宁说。

  是否见效,用什么来衡量?

  此轮调控进行到第四个月,是否见效,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一个指标是房地产投资。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1至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38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2%。

  但在任志强看来,投资环比下降的幅度是巨大的,6、7月份下降接近30%,总的比例来说,1-6月份是38%多,也下降了。他认为,这个下降可能只是开始,可能要延长很长时间。4月份出台“国十条”当时,更多投资决策已经做出,该买的地也买了,该开工的也开了,如果后续资金跟不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朱中一也表示,一些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节奏在放慢,拿地积极性不高,预示着下一步住房的有效供给会减少。如果紧缩调控政策再出台,以后的供给会更少,楼市可能面临着下一步的反弹。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自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0%,对新增GDP的贡献甚大。1-7月的37%已经很高,即使未来中国房地产业投资增长下跌10个点,到27%左右,亦是回归正常增长水平。“不要拿房地产投资下降来吓唬人。”樊纲说。

  另外一个指标是房地产价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3%,涨幅比6月份缩小1.1个百分点;环比与上月持平。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最新一组数据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7月份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仍然略涨1.61%,存量房价格微跌0.13%。

  虽然统计样本与路径有差别,但数据仍然反映了房价并未实质性下降。“很多买房人看到调控这么久了没有下跌,失去信心了,就出手了,”深圳中原地产白石洲店工作人员表示,7月份,该区域仅中海一个楼盘就成交了十多套。

  以上两组数据显示,房地产调控4个月以来,并未对开发商投资和房价产生实质性影响。

  深圳一家大型央企地产公司人士认为,这一轮调控时间还不长,不足以让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变化,下半年地产公司推货的压力普遍较大,四季度可能会出现一个大的变化。

  一些地产公司人士私下里对记者表示,目前房价确实没跌,要买房还是往后再看看。

  万科(000002,股吧)董秘谭华杰对记者表示,大家对调控一定要有信心,但对于房价的下跌幅度不要期望太高,像有些分析认为下跌50%的基本不可能出现。

1

2

下一页

【作者:张晓玲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李兰兰)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