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有关楼市调控的所谓“京十一条”公布以后,目前国内地方版的楼市调控政策有陆续出台之势,但有舆论认为,由于地方与中央在相关利益诉求上不尽一致,虽然中央严令有加,而地方则表面顺从呼应却可能阳奉阴违或留有政策后门,恐使中央调控初衷难以有效实现。也有人担心中央与地方会有政策博弈,最终或共走平衡木。但两周前曾断言“惟二次房改才可制止房价疯涨”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最近再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的不同看法。 中央强压之下 地方或对政策调整变形 《华夏时报》:您认为在楼市政策上有无可能显现中央与地方相互博弈的局面? 王建:这是一种假设呢,还是已经可以看到实际的例证?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目前中央和住建部以及北京市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很严厉。而北京市的政策,尤其对购房人实行了最严格的界定。这表明各地是在落实中央政策。我原来曾担心地方政府会为了自己土地财政的利益,不愿收紧当地房地产市场。因为打压房价的结果,是地价将拍不上去,这将导致土地财政断流,对地方机动财力将是个很大损失。如果地方政府真的因此而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这的确可称之为博弈。 但目前地方政府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严令一定要把房价打压下去;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对房价不断高涨的现状很不满意。所以,各地方政府特别是那些房价涨得最厉害的地方,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当地政府都出台了很多严厉的措施,反映了这些地方政府所考虑的,是如何能够贯彻中央指示方针,坚决把房价压下去,也反映了中央和地方两股力量在往同一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对冲,不是博弈。 《华夏时报》:但在打压房价的政策上,地方与中央有十分一致的利益所在吗? 王建:目前中央施压地方之后,地方政府以相关举动顺应了中央的意图,但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是有损失的。地方政府本不愿意这么做,过去也一直不愿意这么做,皆为利益驱动所致。比如,中央号召建设廉租房多年,但这几年为什么各地却都并未见真正落实?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拿出土地建设廉租房?还不都是因为有地方利益在捣鬼?本次中央空前严厉的楼市新政,因为搞了问责制,因为和地方官的官帽紧密关联了,所以迫于中央的强大压力,地方官怎能不顾及自身更大的利益而积极响应中央方针?怎能不和中央保持一致打压房价? 《华夏时报》:上述前提下出台的表面上很严厉的地方打压房价政策,是否让人们有理由怀疑其不会存在后门或漏洞,政策执行不会被打折扣? 王建:这是一个问题。中央楼市新政这么大的力度能够维持多久?有可能在中央政府巨大政策压力下,地方政府不得不跟着走一走,做一做,否则就将受到制裁。但过一阵子如果压力不再像现在这样大,地方政府还会再积极去做吗?因为不符合地方利益,所以地方政府肯定存在阳奉阴违的心态,也因此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都和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强压之下,无奈之时,甚至有可能对中央政策进行调整变形。 政策终需反思 单纯打压房价难以解决问题 《华夏时报》:您是说楼市调控政策无论中央地方都不可能持久? 王建:现在有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正如我上次对你所说,政策并非持久与否的问题,而是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也就是政策难以从根本上压制房价,因为房子的刚性需求很大。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已经采取的很多有力的措施,已有可能暂时把房价压下去。有分析认为房价可能被压制下降到30%的程度。通过贷款紧缩、户口限制,种种投机性需求的确被压制。即便如此,北京三环以内房价仍是2万多一平米。这是普通老百姓能买得起的价格吗?房价已被架到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地步。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土地的长期稀缺、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房价泡沫虽被打掉,房价却并不可能被长久地压制下去。而且,即使房价暂时被压制,但究竟压制到多少,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的?与此同时,被压制了房价的楼市,等于是被窒息了。目前真实需求上不来,投机需求被打下去,房价已然停滞,这当然也不是房地产商所愿意看到的局面。于是供给上不来,并可能造成供给停顿,而对于未来的需求而言,这一点供给是否根本难以满足? 可见矛盾并没有消除,打压房价却成了惟一目标,并把真实需求也耽误了。如果这样做依然不能解决让所有老百姓都有住房的问题,到时候可能就需要对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 1 2 3 下一页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李兰兰) |
- 上一篇:评论:只是预言,中国楼市十年内不会崩盘
- 下一篇:评论:恒大的反复道出调控的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