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从市运管处获悉,自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国探索汽车维修记录电子化以来,经过3年摸索实践,目前已有603家一、二类维修企业与我市“汽车维修电子档案与跟踪服务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占全市二类以上企业总数的75%以上,今年1—11月份的维修记录上传量达82多万条,本地维修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建设完成。 据运管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机动车维修行业的运用,可提高行业信息化应用和数据使用水平,建立行业信用体系,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配合交通部、江苏省车辆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试点工作,通过电子维修记录对接平台和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实现全市营运车辆维修企业、信誉企业、4S店和部分综合性修理厂的电子维修记录接入,目前,平台累计采集车辆维修、保养信息超过200万条。 通过汽修行业行政管理系统(APP)管理部门加强行业事中事后监管,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样检测检验的方法,对维修企业的维修质量进行监督。此外,在工作中加强与公安、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沟通协作,强化部门联合执法,不断净化市场秩序。 据介绍,建设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和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4〕186号)文件要求,推进汽车维修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民生服务的重要措施,对于健全汽车维修数据档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汽车维修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促进汽车维修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广大车主的评价也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纳入到对维修企业的监管体系中并在网上向社会公开,用消费者的口碑倒逼维修企业诚信经营,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 汽车维修单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设可实现跨行业数据融合,与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治安支队的数据共享,实现跨行业数据融合,减轻维修企业负担,治理事故车维修乱象,建立跨行业征信机制。统一事故车维修与保险理赔标准,目前平台已通过大数据实现20余万条维修记录和保险信息的融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