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含金量全面提升 成都 东南西北 “住在温江”让成都人第一次意识到,住在近郊原来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随之城市新区概念逐渐兴起,《成都商报》在2005年重磅瑞出《成都地理大发现》系列报道,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国际城南、中产城东、财富城北、人文城西,这一8年前成都商报对成都区域的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这一阶段里,成都开始着力发展城市新区,当年温江的“奥林匹克花园”、万达王健林在成都城西开发的第一个住宅楼盘“成都花园”均是当年大盘时代的产物,他们对成都楼市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993年,成都府南河启动整治改造,当时所有人或许都没有意识到,因为这次河道整治竟然会让成都由此拉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河居革命。“当时成都并没有河居概念,当时的真正情况反倒是因为河水有异味,购房者反而不看好临府南河的房子。”一位经历当年的业内人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正是因为这一次轰动全国的河道整治,成都人开始推崇临河而居,这就是上世纪成都楼市一度被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居革命”。 助推成都全面升级 2010年开始,成都城市提升速度明显加快,最近两三年城市面貌可谓发生巨变。二环高架、地铁线等快速交通的引入已经完全改变了成都传统的城市气场,成都各大商业中心的辐射力变得更大,各大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的竞争也变得更白热化。城南、城北的市民也可以逛城东的万象城,城南的宜家、凯丹商场、环球中心的商业辐射力可以轻易延伸到华阳甚至是仁寿,北二环的金牛万达广场也不只是属于城北,城南市民坐地铁20分钟就可以时空转换到城北。 旧城改造 1998年11月3日,经多个国家的多个项目的角逐,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了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恐怕是成都第一次站在全球的人居奖台上。旧城改造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也就在府南河整治工程夺得人居奖的第二年,成都启动了另一项更为宏伟的工程--“东调”工程。老成都人记忆中的420厂、成纺厂现在已经被高楼大厦代替,今天的万象城当年正是成都发动机厂。显然,如果没有当年的腾笼换鸟,也就没有今天繁华的东二环,没有今天的建设路商圈、攀成钢高端住区,没有东大街的“天府门廊”。 从本月起,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和管委会开始全面履行对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责,标志着直管区已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这种在天府新区建立准行政区的管理体制,就是试图破解经济开发区和行政区划的矛盾,可见为了促进天府新区发展,政府在行政手段上展开了极大的创新,为了新区建设、城市快速提升,城市软硬件均作出了最大的调整、投入。此次得以在《第一财经周刊》中国“新一线”城市排名中夺得第一,这是全国给予成都的最大认可与褒奖。 1993年府南河改造工程启动,成都楼市的河居革命就此展开;1999年“腾笼换鸟”的“东调”开始实施,没有当年的冬天也就没有今天的建设路、天府门廊;2001年成都商报率先喊出的“住在温江”,郊区开发大盘时代就此发端;2005年成都商报发起《城市地理大发现》,当年“发明”的国际城南、中产城东、财富城北、人文城西这四大热词竟流行到今天……成都史上十大影响力事件已把成都20年清晰划分为旧城改造、城市新区发展、城市提升三大阶段,成都楼市也由此展开三次跨越。 新区发展 城市提升
追溯成都楼市20年,你会发现记忆原来就是一幅幅画面。 快速交通 四面开花 2000年以后,成都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进入飞速发展阶段,2001年《成都商报》发起“住在温江”成为当时最具轰动性的时间。“由一家媒体主办,邀请国内20多家地产老大来成都,亲临温江考察地产投资,并且组织当时在全国都引起一定影响力的地产论坛,即便放到今天这都是大手笔。”参与了当年“住在温江”活动的一位业内人士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那场“住在温江”论坛还是在当时温江最高端的华亨酒店,之后光华大道通车温江楼市快速升温,当年“住在温江”算是成都大盘时代、郊区住宅的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