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加息,房地产调控加码,销售增速不及预期。 城商行力推宁波银行。宁波银行为精耕中小和消费贷,高ROE的成长性银行,目标价23.66元/股。 2、核心逻辑二:政策不确定下降 截至17年11月底,北向资金持有市值最多的前十支股票以大消费蓝筹为主,包括、、,持有市值约100亿。 风险提示:经济超预期下行导致资产质量大幅恶化:金融强监管超预期影响市场情绪。 天风非银金融 陆韵婷 银行股(14%的ROE,超4%的股息率,上升的业绩增速)作为优质核心资产,其估值仍处于历史区间的底部,或正处于估值不断重构的大趋势之中。 投行业务市占率回复至8.20%,重回行业第一,IPO的常规化利好项目质量高的中信,2017年再融资基数较低,发行者已经适应当前利率环境;信用业务将继续是业绩稳定向上的助推器:根据我们的测算,股票质押业务的行业理论需求高达17万亿元,中信净资本对应的业务空间尚有50%;经纪业务:营收稳定性显著高于行业,代理买卖证券款中机构占比高达43%,在2017年较低的市场换手率基数上,我们预期2018年营收较为稳定。 【非银金融】陆韵婷 新华:我们使用中产阶级的户数和健康险件均保费进行重疾险的规模测算,认为未来3年重疾险的复合增速将在30%以上,新华空间尚足。 证券研究报告 《全面爆发之后,市场何去何从?——我们为什么一直坚定看好金融地产?》 上市公司期缴转型成功后有能力在全年安排更为均衡和从容的保费销售节奏计划,同时开门红造成的现金流大开大合并不利于投资端配置; 【策略】刘晨明/徐彪,联系人:许向真 2、地产 2016年初以来,以食品饮料、白色家电等为代表的板块股票估值不断提升,核心资产稀缺性正在显现。以白酒板块为例,PE(TTM)估值从2016年初的19倍上升到39倍,白酒个股股价涨幅喜人。 当白酒与家电龙头股价大涨,当房地产龙头估值上去后,基本面已迎来拐点的银行股之性价比日益凸显。 我们认为,自2017年初起,经济进入L型底部,企稳复苏明显;上市银行不良拐点明确,息差拐点初现,上市银行业绩反转趋势明确,整体有望重回两位数增长。 优势板块再现光彩,各项常规业务均在业内领先,看好2018年业绩表现 太保:自下而上的建设城区代理人团队非一年之功,也不是几个亿的支出就能完成,因此其对公司战略的坚定性和执行力要求较高,而太保在过去的5年转型中已经证明了自己执行战略的能力。 次新银行股看好常熟银行和贵阳银行,推荐关注中信银行H股。 上市公司后续发展战略各有侧重:太保重城区,新华重保障,平安重均衡 而房地产投资一旦聚焦在龙头的股票上我们就会发现和之前的逻辑变化很大。我们发现万科保利之前给到PE4—5倍的估值,那时小的企业也能赚到钱,也能有不错的经营情况,所以大的企业没有什么优势,那时也没有集中度的提升,大企业没有估值溢价。而从未来看,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是在进一步恶化的,大企业的优势在不断的提升,我们会持续看到龙头公司有更好的估值溢价。 但大家仍然会质疑,把债转股放到这么高的地位为什么推进这么缓慢。这边有几个核心问题。第一是明股实债,之前的债转股资金来源主要是表外理财,实际上风险没有转移出银行系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第一反应银行债转股没什么收益。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解决,方向是将来做债转股的钱一定不能来自于表外理财,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或者是公开募集的资金,甚至是自己债转股的子公司来发这个债。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风险就从银行体系转移了。一旦做了这个事,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快速下降,银行的资产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银行体系本身运营的风险或者是整个社会金融的风险都会很快的下降。这是我们想重点强调的债转股的影响,对于银行的估值水平我们也和银行团队的观点一致,我们觉得全年是具有配置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年初就跟大家推说要去布局,因为我看好全年大行的表现(债转股也主要由大行来做)。 上面讲的政策宽松预期是短期罗,但从长期来看,对楼市的调控方向并不会发生改变,地产的长效机制、支持住房租赁仍在进行中,乃至财政部去年11月提到的房地产税也有可能逐步浮出水面。这就意味着短期的宽可能第一不会有太强的影响,第二是偏局部性的,但这不影响长期逻辑。这几年的数据我们已经能看到地产销售集中度在上升,因为在“长效机制”下,中长期调控的常态化和市场的规范化,实则利好那些在品牌、融资、拿地等方面具备优势的龙头地产公司。 从过去5年区间来看,当前PB(lf)估值处于中位水平,PE(TTM)估值则为过去5年的较高水平。考虑到,2012年以来至2017年前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业绩承压,估值受压制;而当前业绩处于反转上升周期,估值理应提升。 2017年银行股股价走势分化特别大,2018年预计也是分化的,但分化程度或许会明显减小。 当前,A股银行板块PB与PE估值均为A股所有行业最低。从主要发达国家来看,银行板块PE估值并不会显著低于其他行业。市场对银行股存在很大误解,而预期差的修正将是估值持续修复的动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