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易居研究院提供报告,截止2017年7月底,全国8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存销比即“去化周期”降至10.5个月,库存水平相当于2013年9月的水平。与此同时,地方债的评级也从垃圾级变为中等风险,甚至优级。 在中国,房地产就是“买涨不买跌”,所以在二胎政策放开,3月份决策大会提出“房产税暂时不开征”等政策信号之下,各地中介、开发商、房产媒体通过某些不可告人手段在舆论上叫嚣房价大涨论,于是一波浩浩荡荡的房地产涨价大潮来临。 房地产被重新定位后,未来六大新趋势 但是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2016年之前,认为决策者的这一新定位仍然只是“口号”,看不到当前政策、人口、金融、土地等出现的崭新动向,仍然疯狂的为资产增值去炒房,其结果不言自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农村到城市,就像是爬山。可能在90年代,2000年,通过上大学变成城市人,这就像是坐着缆车上山。而到现在则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爬,你如果不爬,那就只能永远留在山脚下。 这也是许多民众十分相信任志强“房价永远上涨论”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变成金融资产后,其涨跌便不再只由其供需所决定,还有资产保值等心理上的因素。所以任志强的言论甚至胜过了决策者,让他获得一众信徒。 众所周知,2015-2016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房地产库存高达20个月,许多地区ZF债台高企,这都是因为地方ZF疯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欠下的。由于这个阶段,实体经济衰退,地方ZF为了装点门面,偿还银行债务,不得不疯狂卖地。 我从青岛某银行信贷部了解到,这一波疯狂购房人中有60-70%为有房者,而且许多都是外地投资客。 这场疯狂的涨价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房地产市场最疯狂的时期,创下了3个月翻倍的惊人纪录。犄角旮旯的房子也都成为香饽饽,那些“鬼城”有了买主。 相信这并不是青岛的特有现象,这应该是几乎所有二三线城市这波购房人相同的特征。 再加上落后的管理制度,腐败官僚主义,不开化,不文明,不守规则的生活方式。目前50%的人口超过37岁,当那些留守在农村和小城的老人去世之后,农村和小城市将逐渐消失。
一直以来,磐石之心(公众号panshizhixin18)的读者都希望我能解读当前房地产趋势,甚至预测房价。但是撰写本文并不为预测房价,而且我认为在各地限购限售行政政策未退出,“长效机制”未正式出台前预测房价走势都毫无意义。 2016年的房地产暴涨事件是中介、开发商、媒体合谋的,决策者则顺势而为,借此机会大幅实现去库存,保汇率,收拾20余年来留下的烂摊子。 寒门难再出贵子,所以农民的儿子很可能以后还是农民。因为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倾斜。农村人说的最多的是“城市房价高,读书也无用”。我也亲眼见识了农村小学、中学的破败,农村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忽视。 201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8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陷入疯狂,多地楼盘出现连夜排队的抢房人。 2017年3月至今,央行数据显示房贷余额增量大幅下滑,这证明当前全国房地产均处于“有价无交易”状态。为了防止高杠杆炒房引发金融风险,决策者又不断提高房贷利率,严查次贷购房,这都意味着这一波炒房客被牢牢套稳。 这说明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因高房价已经很难吸引外来人口长期定居,同时当城镇化到达60%以上后,城镇人口增速就会放缓。现在一些大中城市周边新区的房价已经被炒上天,这些地区本来是作为城市吸引新市民的缓冲区,现在却因这些城市无法提供大规模就业机会,极差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成为“鬼城”。 再来看一组人口数据,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4%。按2015年末市辖区户籍人口统计,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13个,数量趋于稳定,只比2012年增加1个。100万-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数量增长最迅速,同期增加了15个,现已有121个。 2016年抢房客中,60-70%为有房者 接着,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租售同权”;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纷纷为公租房低价供给土地;住建部出台政策,支持集体用地入市建设租赁房;限制资金进入楼市,严查开发商违规贷款…… 这就是“房地产长效机制”中的“土地政策”,而当房地产实名登记政策继续推进,摸清居民房产状况后,房产税很可能就会出台。接下来,“土地财政”这个持续20余年的政策也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第五,住在公租房里在大城市生活成为普遍现象。当“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出台后,跟着便是租房者与购房者享有同样的教育、社会保障权利。再加上大量集体土地入市建设公租房,并规定租房价格和费用,这意味着政府将成为最大的包租婆。 这导致了开发商巨大的库存,而开发商也依靠银行贷款活着,和地方ZF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所以必须将债务转移给有钱的民众。 “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重新定义房地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