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业地产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产业地产的回报周期同样很漫长,仅靠产业的收入来维持收支平衡明显不可持续。对于产业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惯常的做法是60%的用地为产业用地,另外35%是住宅用地,其余则为商业或者工业用地。 因此,除了保持住宅等快销产品的比例以获得充足的销售额外,还需要持有、经营部分物业以赚取租金,或透过各种金融手段将持有的物业资本化。 以北辰实业携手光谷创意打造的产业地产项目北辰·光谷里为例,该项目是一个产业与商业互为驱动的产品,50万平方米的文创产业产业园中,拥有约24万平方米创意办公。此外体验式创意商街达到6.7万平方米,服务式公寓为2.8万平方米,其中自持的物业达到近10万方平方米。 未来展望 站在2017年的岁末进行展望,未来商业地产的发展倾向已成为各大企业不得不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和延伸,主城区或核心商圈的可开发资源将逐渐锐减,因此相当一部分商业地产投资需求将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目前,在全国人口中,三四线城市占到的比例大约为53%。与一二线的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只占到全国城市购物中心的16.5%。一系列数据反映出,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具有非常大的空缺,也意味着更加显著的市场机遇。 观点指数统计万达年报获悉,其在2016年共开业52个商业项目,其中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未来几年,虽然1线和1.5线城市仍然是商业项目开业的首选,但是类似与昆明、沈阳、重庆等二三线城市的比重则有了较大提升。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会是商业地产主要的发展趋势,过往类似于酒店、购物中心、写字楼等商业物业的数据收集只是通过商户POS机输入或手抄等基础方式,精准性无法保证。这种粗略的统计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客群数量、消费者行为、销售情况等不能做到一目了然,因此在营销推广、品牌调整方面也无法及时跟进。 随着商业供给量的提升,同行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消费者俨然才是经营的重心。因此在消费者的多重选择下,商业地产运营商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消费需求,大数据发挥的作用更不可小觑。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跨界合作概念将会在商业地产中持续蔓延。在聚焦传统优势的同时,商业地产会将触角延伸至其他领域,探索新的跨界空间。比如,今年10月优客工场携手首旅如家酒店跨界合作,开启创享办公空间新模式。 可以想象,未来的商业地产江湖,一招已不能制胜天下。如何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将成为各个企业最需要突破和平衡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