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仇先生看来,当下的自媒体和19世纪末美国的“黄色新闻时代”有些类似——当时,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普利策在他的《世界报》上办了一个漫画专栏,主人公是画家奥特考尔特画的一个发型稀疏、没有门牙、穿着肥大黄色睡衣的男孩。专栏借“黄孩子”之口讲述纽约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漫画图文并茂,滑稽可笑,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而后来以“黄色新闻”专指有关色情、自杀、灾祸、暴力、犯罪等刺激性内容的报道。 在某家上市房企公布财报之后,自媒体可以盯着里面的数字大做文章。“高负债”是媒体经常报道房企的一个字眼,其实房地产的预售即销售收入也算作负债,只有等拿到竣工证后才能转为收入,因此报表显示负债水平相对较高。房企预售越多,负债越高,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水平相对较高。实际上这类预收款是无息的,无需现金偿还,且最终一定会转为销售收入。当全国自媒体都在盯着碧桂园2017年度总负债9330.57亿元这个数字时,却很少有报道指出其有息负债仅为2148亿元。不专业的报道铺天盖地,企业自白无人问津。 为什么只是民营房企?在房企工作的几位媒体负责人对《新民周刊》表示,国企有政府撑腰,谁去写负面报道自然风险不小。正常的新闻报道,包括利益各方的采访及观点呈现,而现在自媒体的负面,一般只有一方观点,以点带面,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披上负面的外衣,传播速度极快,民企尤其是已上市或拟上市的民营房企,对于这样的负面报道是脆弱的,所以哪里有负面就要去哪里灭火。如此循环下,近年来大家对于自媒体的投放有大半因素是出于“交保护费”,花钱消灾就是最快的处理方式。 上海还有一个有名的号“XX卖房”,运营人也曾是房地产从业人员。和其他自媒体号不同,“XX卖房”不接受公关和投放,因此这个号的文章看似特别客观中立,这也让粉丝特别相信它。其实,此号运营人因为以前做中介而手上积累了一批客户,所以他的赚钱模式是做房企项目的分销,赚佣金。今年,“XX卖房”发了一篇抨击某个上海楼盘业主房屋质量的投诉文章,运营人将一个业主碰到的问题扩大到了整个楼盘的质量,就等着开发商找他合作。但因这家开发商不接受分销,销售团队都是自己的,所以没有行动。“第二天一模一样的文章又发了一遍,就是为了恶心你。” 房企工作人员感慨,当年自媒体刚出现的时候,很受企业欢迎,因为他们比传统媒体更了解企业的传播规律,而且对企业投放有带客量等指标回馈。谁知这只是浪漫的假象。毕竟,没有约束的行业是没有道德可言的。 谁在被勒索? 黄色新闻今又来 除了记者,地产自媒体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在做。房企工作人员透露,“XX上海”就是万科出来的,对行业比较了解。 举例来说,上海某地块集中了几个新楼盘前后脚取证开盘,某自媒体号找到其中一家开发商明说,其他几家已经投了我,如果我们不合作,在后期的区位竞品对比中,有些话我就不得不说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不投我,我就写你不好。最后这家开发商只得也投了这家自媒体。 然后,这些自媒体转手威胁相关地块的开发商,表示我手头已有成百上千个有意向的客户,如果我写一篇黑稿砸群,你看着办吧……这一方法屡试不爽,开发商大多会以合作方式投放。毕竟任何项目只要找,总能找出不足(户型、电厂距离、风向、对口学区、交通等),而把某个不足无限放大,就可能是一场灾难。前一阵子,“XX上海”就以这个手法拉上其他一个号在上海普陀区某个楼盘拿到了30万“封口费”。“据说这家自媒体现在已经年收入上千万了,运营方也从一个人扩张到五六个人的小团队。”他们的头条文章开价也从最初的几千到现在的10万,并且价格还每月调整,调价前签订的合同一律按调价后执行,态度极其嚣张。几家开放商提到这家自媒体号都表示“几乎这两年在上海有开盘的房企,都受到过这家的威胁。” 这样的方法,让不少自媒体人打着为粉丝维权的旗号,在扮演某一领域“王海”“方舟子”的同时,收入也高得令人咋舌。而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违法成本太低,让他们更加有恃无恐。 可悲的是,现在人人都能当自媒体,而上海自媒体联盟只监管粉丝数10万以上的大号。如果一个人开个小号去敲诈企业,写篇文章再花钱买点击量,由此炮制十万+,通过砸群等形式,像病毒一样恶意传播,这样不就能躺着也把钱赚了? 而且,如果自媒体文章只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如不建议大家买这一楼盘),而不是纯粹的造谣诽谤,删稿就不可能了。但这样的文章对于某个楼盘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尤其在楼市不景气的时候。 仇先生担心,记者或者记者家属开的自媒体号,变相成为一种索贿通道。“例如,传统媒体也会有监督报道,如果一家企业找到专门写负面的记者,投这个记者或者其家属的公号,价格可能比投传统媒体的经营费用要便宜,何乐而不为?尤其是上市企业遇到发债评级,抑或是IPO初期,如果是一年20万合作,5万给记者所在的媒体,而15万就打到这一记者指定的账号。企业还会觉得这样一投记者就有把柄在自己手上了,后者不敢写负面了。而这些记者开价很随意。公众号合作的所谓内容也是层出不穷,有原创,也有转发统发稿,反正就是企业求太平罢了。” 记者因为怕饭碗丢了或者吊销记者证,可能还有所顾忌。而对于那些纯粹的自媒体人而言,就更没底线了。上海有个“真叫XX”的自媒体号,运营人是从金丰易居出来的。这个号也是上海自媒体联盟成员之一。此号运营人曾在某个自媒体培训班上透露,如果有些合作企业账期太长,到账不了就写黑稿,以此督促对方尽快打钱。 可以说,这家房企通过赞助活动交了一笔不小的“保护费”。而在自媒体界,房地产是最容易进行敲诈的行业之一。因为房地产项目的货值高,营销费用也比一般企业充足,所以民营房企就成了自媒体人眼中的“肥肉”。 令人担心的是,现在的自媒体号不仅是竞争关系,还可能组团敲诈、配合勒索。有时企业给了一个自媒体封口费,这家还会放出消息,余下的自媒体如鲨鱼闻到了血腥味蜂拥而至。他们会短期联手,相约一同挖掘负面,约定好发布时间持续打击;而他们的敲诈名单,也往往是对方公号的投放合作商,看到谁家在别的号投放了,他们就会主动联系开发商,表示要合作,开口都是“你们跟谁谁合作了,为什么不投我们”,他们彼此熟悉各自投放价格和套餐,一旦开发商没有“一碗水端平”,也会招致他们持续的负面攻击。也有自媒体写了篇黑稿,在自媒体人群里发红包让大家广为传播,打击互相抬轿子,把黑稿的传播效应发挥到极致。 还有些自媒体人还会开个小号,和大号配合来敲诈。因为有时候合作企业是和大号签的合同,为了要更多的钱或者让对方尽快付账,小号有时也会发一些负面,让合作企业很头疼。 仇先生透露,现在有些第三方评价机构也在自媒体号上变相敲诈。这些评论看似客观,但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条件来评,都有门道。而一些企业也开始投放这些所谓的第三方机构。 自媒体的迅速崛起是这两三年的事,行业门槛低,管理相对松散,未来的前景尚不明确,已经在这个领域分到杯羹的人就想在不确定的发展时间里尽可能多的赚到最多钱,敲诈成为最有效的赚钱手段。 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愿意花钱删稿,是否就说明这家企业的确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在房企负责品牌工作的仇先生给《新民周刊》举了一些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