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台的政策出发点是善意的,也是为了规范市场,目的是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从目前这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来看,却有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位从事房地产多年的企业老总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以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的视角直陈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是以房价的高低去限制装修的最高价,这个思路本身就不科学,因为不管是高价的豪宅还是地价的刚需房,它们面临的是同样的装修市场,建材价格与装修施工成本是一样,为何3万元的高价房精装修价格可以报到5000元,而1万多的低价房装修价格只能报到2500元?二是不管是精装修还是全装修,都是针对住房室内装修,从政策的制定来看,虽然指明要求企业一房一价表标注全装修价格内容,但对精装修费用的收取,只限制了最高单位价格,并未明确是按照建筑面积为基数收取,还是按照室内或套内面积收取,这就留下了争议。 一位消费者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说:“两三年前,武汉市场楼盘销售,大多数都是毛坯房,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买房后自己装修,大家都是花钱买材料自己装修室内,没听说哪家装修到门外边去的,本身楼盘的电梯、大堂、走道等公摊部分都是楼盘开发商的事儿;而地方政府给房企定的装修指导价格的上线也高得离谱,每平方米5000元装修标准,几乎可以装宫殿了!” 按照武汉市所要求的各个档次的精装修最高指导价操作,房企确实可以通过精装修环节,获得可观的利益,这在业界已经公认,只是很多房企心知肚明,不便明说。 “武汉市还为精装修的报价设定了最高指导价的上线,而有些城市连这个指导的上线都没有!”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地产企业的总经理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说:“按照现在的装修市场行情,一线品牌的房企有很强的材料供应商品牌,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对建造成本管控也很严,报价3000元/平方米的装修标准,有些只需要1500多元的成本,就可基本保证装修质量。但也不排除有些不良企业偷工减料,尽可能地压缩装修环节的各项成本,谋取更多利益。” 精装修投诉浪潮不可认为是小事一桩 当前市场信息越来越透明,楼盘精装修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尤其是家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几乎都被做穿了,大多购房者对此并非一窍不通、很好糊弄。 汪先生说,当初,新城阅璟台有很多业主出于自发的考虑,与开发商谈公摊不该算精装修的事儿,有些业主却遭遇到了电话恐吓,并收到律师信,部分人胆小怕事,就不敢出声了。然而,现在七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在部分城市先行开展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 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让大家看到了党和政府整治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坚定决心,及保障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 而前期业主们通过新城控股集团投诉渠道没有结果后,就开始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投诉,武汉市房管局曾出面协调开发商与业主沟通,但并未取得实质的推动与成效。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很多新楼盘开始从销售进入交付阶段,而楼盘诸多环节,特别是精装修的问题集中爆发,引发精装修维权事件的也不只是少数楼盘业主,很多楼盘业主都在行动,投诉的项目与案例此起彼伏。同时,各楼盘业主先通过网络与微信,建立自己楼盘的业主群,而后在多个楼盘的业主群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强大的朋友圈,这样全市的楼盘业主达到了信息互通,几乎可以链接为一体了。于是,楼盘的投诉便从个案逐步蔓延扩张,掀起了投诉的浪潮,据悉,仅武汉市就有70余个楼盘遭受业主投诉,而更多的楼盘业主正在寻求走向联合。 7月10日,购房的业主们到湖北省住建厅进行了一次上访,湖北省住建厅回复是:依据《信访条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管理,谁负责。按照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已转给武汉市房管局,要求他们对你们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而同日,前往湖北省信访局投诉购房业主们收到的回复是:依法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根据《信访条例》规定,请你们向购房属地人民法院提出。 而买房维权事件发生的城市,不只是武汉,7月25日,在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大厦广场,成都市购房者进行了一次全市大规模的精装修维权活动,该活动的消息传到武汉后,提振很多武汉楼盘业主的信心,几次讨要说法无果后,武汉市各大楼盘的业主们,或会酝酿后续的行动。 发稿前,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与武汉新城阅璟台的汪先生再次沟通,汪先生说:“7月22日的活动,只是我们一次正面的呼吁,希望湖北省政府与各级住建房地产管理部门,给予关注并及时回应我们的诉求,如果再对我们的诉求置之不理,我们将启动新的活动计划。” 7月22日上午,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湖北省政府大院现场观察发现,参加投诉活动的楼盘业主大约有500人,他们分别来自新城阅璟台、保利新武昌、绿地美湖等很多项目,而这些人也仅是每个楼盘业主的代表。 这些迹象表明,房地产消费上访维权事件发展动态与趋势,有可能从城市的局部向全行业蔓延,并在武汉、成都及其他城市之间互相传导,愈演愈烈。 当前,很多房企普遍面临要规模、要利润的商业目标逼压,由此所催生的变通式打政策擦边球、甚至是铤而走险式违法违规的销售行为,已经变成楼市的“地雷”,而中国房地产热点省市的各级政府能否做到提前识别,并建立楼市风险与冲突的防火墙,就显得极为需要、也极为紧迫。 责任编辑:王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