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理性回归将不可避免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8-12-13 11:41
聊斋志异打一成语 寥胜于无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 零加零 流无水 六个字的成语 六个字的歌名 六个字的歌名疯狂猜歌

  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北京以10.7%的涨幅居全国之首。从6月开始北京房价连续5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中心城区二手房单价也突破万元关口。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明显表现出泡沫化倾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有其自身一套规律性。资产价格泡沫指:一项资产或一系列资产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上升,最初价格的上升产生进一步上升的预期,吸引新买主,投机者一般只对此资产交易中的收益感兴趣,并不关心它的实际用途。从这个含义上看,中国房地产近年来价格迅速上涨,明显表现出泡沫化特征。房地产价格上升越快,越有更多人追捧。有购买能力的去买,没有购买能力的借钱也去买,唯恐失去机会,特别是一些刚工作不久的人,本来无较大购房能力,但是由于喜欢赶潮流,不断加入到承接高起房价的人群中去,无限的需求延续着无限的价格上涨,维持着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实际上,即使在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大多数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也很难有能力购房产。中国年轻一族赶时髦,是促使房价泡沫越吹越大的重要因素。

  我国房地产价格进入快速上升轨道,已持续六七年时间,期间与表现良好的宏观经济彼此推动,奥运会、世博会的促进等,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首的房价上涨过快。而今,奥运会已临近,其促涨作用也近乎强弩之末,宏观调控如影随形,房地产价格还能狂涨多久?

  房价已缺乏继续上涨的有力支撑

  1、中央政府抑制高房价的坚强决心

  自2005年初房地产“新政”启动以来,中央政府疾风骤雨似的密集调控。2006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问题,进一步表明中央政府调控房价的决心。从2006年4月起,国务院连续出台多项调控房价措施,明确房价上涨责任在地方政府。5月l1日,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7月24日六部委又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等。

  几年来对房地产价格的一系列宏观与微观调控,效果不理想,全国大多数城市房价持续攀升,部分中心城市房价上涨加速,中央政府对这种调控效果甚为不满。可以想象,如果这次调控时滞期过去,仍未看到政策效果的话,调控政策定会再次重拳出击,打压高起的房价。

  2、宏观调控存在滞后期

  政策出台需要市场一个消化过程。北京现在销售的楼盘,大部分是2006年4月前出让的土地或获得的预售许可证,房价也延续上年的涨势。2006年5月中下旬调控后入市的土地,2007年年中才可形成有效的供应,因此,调控效果在2007年年中可望显现。2006年10月初,北京银监局推出“未封顶楼盘不得办理银行按揭”措施,即未封顶房允许预售,但是不给消费者银行贷款,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需求,由于政策滞后期存在,效果没有充分显现。

  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越来越细、力度越来越大。而各地房价上涨冲动大,政府、房地产商、购房者三方博弈存在,使宏观调控措施滞后效应甚为明显。但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因此止步不前,未来房价已显示出难测,银行早已谨慎行事。在市场供过于求、资金来源趋紧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继续走高将日趋艰难。

  3、更多因素使高房价丧失支撑力

  首先,需求趋于乏力。普遍中低收入者购房能力已将耗尽;大学生就业难,起薪降低,房价收入比过高,购买力严重不足。税收力度加大,五年内卖出二手房,要缴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及个人所得税等,使炒房现象将得到大大抑制。2006年7月对外资、港澳台购房设限,使高房价丧失一支重要支撑力量。此外,股市恢复正常,也会分流大量炒房资金。资金供应将不会过于充裕。

  其次,相对高房价,房子的租金较为便宜,也相对稳定。有些地方有时租金反而下跌。官方透露,从1998年到 2004年,青岛房价上涨50%多,而房租却离奇下降7%。以租还贷已经不可行。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房价应该与房屋租金同步上涨。可是中国这几年房价连续上涨,租金却基本不变,说明房价上涨多为非理性。而且,大量资金为追求高利润涌入这个市场,使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程度加深。一旦一些资金撤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诸多因素表明,房价逆转已成山雨欲来之势,没有更多基础因素可以支撑房价长期持续上涨。

 [1] [2] [下一页]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