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前30强房企人士赵海(化名)也有类似看法:“现在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是‘因城施策’的一个表现。调控政策叠加的效应带给市场的压力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调整的这种意愿和动力都比较足。” 以12月10日传出“取消2年限售”的张家港市为例。根据克而瑞数据,2019年1-11月,张家港商品住宅成交量为1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认为,“(张家港市)政府想通过这一举措来拉动成交量。在市场行情下滑的时候,也能限制抛售,从而阻止楼市的进一步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部分城市而言,“松绑”显得很有必要,但一些放出松绑政策的地方政府态度却有些微妙,口头叫停、政策“一日游”的情况时有出现。 亿翰智库董事、首席分析师张化东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楼市总体上还是会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尽管包括限购、限贷在内的部分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放松,但是不会带来全国楼市的全面放松。“而且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即使政策放松,可发挥的作用实际上也并不是特别大。” 与此同时,近1个月来,坚持“住房不炒”、“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也被各方多次提及。例如,11月5日,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继续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 此外,上述“深建字【2019】198号”文件分析了11月初普通住宅标准调整的原因和后续影响。文件称,调整原因之一包括“当前我市面临稳增长压力,该政策能够降低刚需购房成本,促进合理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市场”。而调整后,“11月1日-15日新房、二手房成交面积分别比上月同期增长37%、81%”。 12月12日中午,网上流传出一份落款为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深建字【2019】198号”文件得到确认。该文件称“如桂市长主持的房地产稳增长专题会议原则同意取消商务公寓‘只租不售’规定”。据悉,深圳于2018年8月出台了针对商务公寓的限售政策。 “近期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控放松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从2016年‘9·30新政’至今这么长时间,整个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仍在深化,‘房住不炒’非常明确。”江瀚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年底这一波松绑信号并不能真正动摇到“房住不炒”。 在调控极为严格的上海,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在临港区“开了口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于11月20日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针对在新片区工作并居住的各类人才,实施管委会直接审批人才直接引进落户、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直接引进落户、紧缺急需技能人才直接引进落户、高等级技能人才直接引进落户、特殊人才推荐落户等8方面优惠政策。 “张家港此次政策‘一日游’的现象,说明市场是有躁动的。”严跃进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今年7月18日,开封市曾传出“新建商品住房交易时限及撤销备案限制”的消息,其后也被叫停。“类似现象说明当地政府在政策调整方面实际上还是有顾虑,或者不太愿意在政策调整方面打‘第一枪’。”严跃进觉得,“这样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政策调整方面依然是以稳定操作为导向。” “国家不是让‘因城施策’吗?其实在调控中承受压力的也不止开发商,估计地方政府的压力更大:现有市场没有保障,新的土地出让就更困难。”一位百强房企内部人士王军(化名)直言,“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部分城市对调控政策适当放松,也符合短期的区域发展需要。” 从这些城市的犹豫态度也足以看出,始于2016年的这轮楼市调控周期还远未结束,“因城施策”不能让地方政府彻底放松对当地楼市的调控。 “大涨肯定不是稳定,但暴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楼市调控最严格的时间已经过去,政策逐渐开始双向调控。未来大部分城市都有可能在人才购房、首套房信贷支持等方面释放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认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地产的105字表述中,“全面落实”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提法,意味着调控的权限已经下放给地方政府。只是要确保结果不能大涨,当然,更不能大跌。”他说。 适度“松绑”符合精细化管理模式 |